美文网首页
读书偶记

读书偶记

作者: 改正归邪 | 来源:发表于2016-08-17 14:25 被阅读275次

                             读书偶记

                             文            酒中张志强

     《红楼梦》中第一次正面直接写到林黛玉是在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书中写到: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 ,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 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首先,我们从这段描写中看不出林黛玉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同一回中写三姐妹,写王熙凤,写贾宝玉都有具体的长像和服饰的描写,而林黛玉没有。作者在这里给我们一个暗示:林黛玉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而是一个性灵的存在,是一个非现实的存在,是一个神话的存在,是一个象征的存在。 其次,作者写林黛玉用了五个词:1、年貌小,2、言谈举止不俗,3、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4、身体面庞怯弱不胜,5、有不足之症。 年貌小是因为林黛玉进贾府时还不超过十岁。 言该举止不俗是因为林黛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富贵),书香门第之族(有文化)。林黛玉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林如海前四代是世袭列侯。林黛玉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必然有贵族气质,必然言谈举止不俗。 风流态度不好理解,我们说魏晋风流是因为魏普的士子能"越名教而任自然",能表现出一种人的真性情而不拘于俗。苏轼写"千古风流人物"可能更多指才华出众。而这里说林黛玉有一段风流态度可能两者兼而有之。《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主要就是真,有真性情,坚持真性情,不会做假。而薛宝钗是伪,伪不是虚伪,是人为,薛宝钗处处迎合世俗,自觉地拘于道统,从不发表个人的观点-想法,显得圆融温柔,而林黛玉因为真而往往显得尖酸刻薄。至于林黛玉的聪慧多才,则无须赘言。 但以上三点,都不是此处写林黛玉的重点。重点是要写林黛玉"怯弱不胜,有不足之症",也就是说林黛玉有病。后面一大段便都是在说林黛玉的病。 但林黛玉的病不是身体上的病,因为据林黛玉所说: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林黛玉的病是心病:“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 ,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其实也不是心病,而是绛株仙草(林黛玉)要用一世的眼泪给神瑛侍者(贾宝玉)还的前世的债,是她和贾宝玉的一段孽缘。林黛玉因为要用眼泪还贾宝玉前世的债,便要不停地哭,不停地哭,所以林黛玉身上便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这忧郁的气质在外人看来便"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同时也"怯弱不胜,有不足之症"。 林黛玉的病要好,便不能见到贾宝玉,见不到贾宝玉,便不用还眼泪给他,不还眼泪给他,林黛玉的病会好。但不还眼泪,她和贾宝玉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的一段孽像便不能消解。 所以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死了,所以贾母不放心林黛玉孤苦伶仃,要接她进京。 进京便见到了贾宝玉。林黛玉见到了贾宝玉,这是缘起,林黛玉把一世的眼泪还给贾宝玉,清了绛株仙草欠神瑛侍者的债,林黛玉也香消玉殒,这是缘灭。因为只有林黛玉还了泪债才是缘灭,所以林黛玉最后必然要哭死在贾府中。               《红楼梦》中第一次正面直接写到林黛玉,便是在写林黛玉的病,其实是曹雪芹在林黛玉第一次正面面对观众时便给观众暗示林黛玉的结局一一一哭死于贾府的结局。 一段唯美的爱情在开始之初,便呈现死亡的结局,读书至此,令人泪下。

相关文章

  • 读书偶记

    读书偶记 文 酒中张志强 《红楼梦》中第一次...

  • 读书偶记

    一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糊名”条云:“国家设科之意,本以求才。今之立法,则专以防奸为主,如弥封、誊录一切之制是...

  • 读书偶记

    命里终需有, 无缘自难求。 淡泊处俗世, 江河逐波流。

  • 读书偶记

    上周三外出,路过萝岗图书馆。想起淡淡推荐的《巨流河》,便绕进去打算借来看看。谁知道,花了两个钟,寻遍摆放书架都找到...

  • 读书偶记

    我又想起了网络上那句耳熟能详的一段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子女父母的一场缘分,就在父母渐行...

  • 读书偶记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最生动的教材,最崇高的职业素养,最美丽的人生习惯,最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更是教育最靓丽的一道...

  • 读书偶记

    今日偶读《浮生六记》白话版,对于古代女子的处境颇有些微词,也幸好我生于现代,而不必有诸多的避讳和无奈。 沈复开篇谈...

  • 读书偶记

    唐伯虎五十岁时写了诗:“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他说你们大概不相...

  • 读书偶记

    读万历15年,感觉像在看一出大悲剧,里面的主人公个个活的很憋屈,虽然都很努力,但最终都在世俗和惯性威逼之下败下阵来...

  • 读书偶记

    刚才看了个故事,说的是: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了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偶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pm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