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为》1:怎样理解人的行为。2:大脑这台硬件

《行为》1:怎样理解人的行为。2:大脑这台硬件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5-03-18 16:19 被阅读0次

《行为》1:怎样理解人的行为

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的《行为》(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萨波斯基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是一位研究人脑的神经科学家,同时还是一名灵长类动物专家。另外一本书,叫《为什么斑马不得胃溃疡》。

《行为》这不是“又一本”什么讲述人类行为科学原理的“科普书” —— 这不是“a book”,这是 *the* book。这本书代表了当前科学理解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最高水平,是科学进展的重大成就。相关的课题,你以前可能听过多少种说法,那些都是不系统、甚至可能是不对的,以后都应该以萨波斯基以为准。

萨波斯基的写法很高妙,但是他没打算把这本书写成畅销书。想的是穷尽平生所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只有这位在第一线既研究人脑、又研究动物的萨波斯基,才配得上写这本书。这是一本严肃的科学著作,完全可以用作大学的教材。此书的历史地位不会低于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在未来很长的日子里,它将被人们一再地提起。

而这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萨波斯基假设读者是聪明人,他毫不顾忌地以快节奏展开思路,书中充满过山车式的推理。

像《行为》这样的书,下多大功夫都是值得的。如果能把萨波斯基的思路彻底想清楚,融会贯通,就能够理解人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甚至想办法去调动人的行为。你的困惑、思辨和顿悟,会换来思维水平不可逆的提高。

1.两个故事

有一次萨波斯基一家出门,妻子开车,萨波斯基坐副驾驶,孩子坐在后座。他们一家正常行驶的途中,后面有一辆车用非常野蛮的方式超车。萨波斯基的妻子脾气也不好,当即就按喇叭表示抗议!然后前面那辆车上的人竟然对他们竖了中指!萨波斯基觉得孩子在车上没必要理会这种人,但是妻子已经怒了,决意跟着这辆车。

到了一个路口遇到红灯,前面那辆车不得不停下来。萨波斯基妻子开车过去,从储物箱里拿了个东西,下车径直走过去就敲对方的车窗。对方一看是个女的可能也不敢造次,就把车窗放下来了。萨波斯基的妻子把东西扔进车里,说了一句话,“这种行为你都能做出来,你肯定需要这个!”

妻子回到车里,绿灯亮了。前面那辆车以非常慢的速度,很羞愧地开走了。萨波斯基就问妻子你给他扔了一个什么东西?原来一颗棒棒糖……妻子说,这种行为野蛮的人一定是从小缺爱,我想给他治治。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印尼。苏哈托政变上台,立即对印尼的共产党人、左翼人士、知识分子、工会成员,特别是华人,展开了残酷的大屠杀,有50万人遇难。屠杀中有一个细节。苏哈托派军队一个村一个村地杀过去,他们去的时候都带着一支乐队。军队一边屠杀,乐队一边演奏印尼的传统音乐……你问他们为啥要这样,他们说这样感觉好。

同样是人,为什么萨波斯基的妻子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而苏哈托的军队能做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然后屠杀的事情很快就过去了,苏哈托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文明人 —— 他的家族贪污腐败,但是作为国家元首,他受到很多人的尊敬。而原来那些参与屠杀的军人,也都一个个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像这样的事儿应该如何解释呢?文人喜欢对此发表意见,但是“善良”和“邪恶”这样的说法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困惑。以前很多人认为科学也不能完全解释人性 —— 以前确实不行,以前的很多所谓科学解释确实是片面的。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科学,基本上把人看明白了。

2.人是一种动物

那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人是什么呢?人首先是一种动物。

你肯定会说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 —— 没错,不过要说特殊,每种动物都是特殊的动物。当然人的确和其他动物不太一样,别的动物做不出来一边奏乐一边屠杀这样的事情。人,是一种以特殊的方式特殊,的动物。

但是人仍然是动物。举个例子,一个男人在外面混的不顺心,回家就打了自己的妻子。男人出门之后,这个妻子又打自己的孩子!像这样的事儿屡见不鲜,鲁迅先生有句话说“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心理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对此有话可说,但是,请注意,这个行为可不是人类特有的。

动物学家知道,如果一只公狒狒在和别的公狒狒打架中落败了,它会去找一个比他地位低的公狒狒出气。然后那只公狒狒就会去攻击母狒狒。然后母狒狒又会去攻击小狒狒。老鼠也是这样,科学家对老鼠进行电击,老鼠受了科学家的气,就会去咬那些更小的老鼠……

而所有这些行为的机制都是一样的。当一个动物受到欺负、感到压力的时候,它体内的一种荷尔蒙,叫“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的水平就会上升,导致它血压升高 —— 而攻击弱者,能让它的糖皮质激素降下来,起到减压的作用。

社会学家早就知道经济下行的时候家庭暴力就会上升。而殊不知在这件事儿上,人跟狒狒、跟老鼠没有什么区别。

“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的《12条人生规则》中。彼得森的标志性论断就是人类社会等级的竞争机制,包括其中涉及到的脑神经原理,和龙虾,是一样的。彼得森这个说法就是从萨波斯基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的,完全正确。人类很多行为背后的生理机制和鱼、虾这种低等动物是一样的。

所以要理解人的行为,首先你得理解人是一种动物。

那人的“特殊的特殊”是什么呢?学术界传统的做法,是把人的行为进行分层,底层是生物学,往上是心理学,再往上是社会和文化。而萨波斯基认为这个做法是不对的。像打老婆这种事儿说它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吗?其实是生物学。萨波斯基说每个行为都包含这三个学科的因素,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以前科学家所犯的错误恰恰就是只用自己那一个学科的视角去考察人。比如1925年的时候,行为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有个著名的说法,说你给我十个健康的婴儿,随机安排,我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人培养成医生、律师、小偷或者艺术家这些任何一种职业。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说法肯定是错误的 —— 而华生错就错在他相信人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

那反过来说,曾经有科学家相信人完全由基因决定的,结果就走向了纳粹。现在如果你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脑神经科学决定的,那你也陷入了片面。

真实情况是,总是有很多因素共同决定了人的行为。

而这就给萨波斯基的讲述和我们的理解都提出了挑战。

3.怎样学习这本书

怎么讲解这众多的影响因素呢?萨波斯基这本书的思路非常独特,他不是按照学科分类,而是按照影响因素的时间线,往上回溯。这本书的路线图是这样的 ——

这个人在这个时候做了这个行为,他为啥会这样做呢?直接原因,肯定是一秒钟之前他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因为某种化学反应,主导了这个行为。

可是他的大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化学反应?这是因为今天早些时候,他的身体产生了这种荷尔蒙。

那为什么别人面对同样的情况,没有产生那么多这个荷尔蒙,唯独他是这样呢?这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出生时的基因有关系。

那他的基因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动物亿万年演化的产物……

用中国人熟悉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共同决定了这件事的发生。萨波斯基这本书的组织方式就是把决定一个行为的一秒钟之前、几分钟之前、几个月、数十年一直到远古时代的各种因素一一列举出来。

但是如果你按照他这个写书的思路去读这本书,你可能会陷入迷茫 —— 一个行为背后原来有那么多的因素……可是你记不住这么多因素!可能你只记住一句“人的行为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导致的,人很复杂” —— 可这不是废话吗?

读这本书,必须把萨波斯基写书的思路给反过来。萨波斯基是以一般行为为出发点,对应各个特殊因素 —— 学的时候应该以特殊因素为本,学一个因素,看看对应哪些行为。

比如讲脑神经科学的时候会讲到“杏仁核”这个东西。杏仁核影响人的什么行为?你记住这一个机制,就能解释很多现象 —— 有些事儿它就是主导因素。当然别的因素也会对那个现象有影响,可能你没考虑周全 —— 但是你现在至少收获了一把锤子,而这一把锤子,就能帮你解决掉很多钉子。

所以应该把《行为》这本书当成一本兵器谱去学习。这样你学一点就有一点收获。等全学完了,回过头来再按照萨波斯基的思路来个通盘考虑,看看一个行为背后到底有哪些机制,融会贯通。

一个感慨是,以前熟悉的一些概念,现在必须用科学家的视角重新理解。什么叫“暴力”,什么叫“利他行为”?什么叫“同情心”,什么又叫“同理心”?希望从现在开始,你要忘掉以前听过的对这些概念的种种解释,放下所有成见,听听萨波斯基怎么说。

比如此书中说了很多有关“暴力”的事情,而萨波斯基告诉我们,抽象地谈暴力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暴力有很多种,它们的生物学机制都可能不一样。而另一方面,你觉得完全不同的两个事情,却可能有一样的生物机制。

考虑一个场景。你进入一个房间,看见房间里躺着一个受伤的人正在流血,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赶紧过去给他包扎伤口。这个行为完全没争议,对吧?

而在第二个场景中,你进入一个房间,看见房间里有一个好像是外星来的怪兽,张牙舞爪地要攻击你,正好你身上有枪,你就开枪打死了怪兽。这个行为,有些人可能就看不惯了。你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怪兽的权利?你为什么如此轻率地对待生命呢?

心理学家和文学家肯定会对这两个决定有不同的说法 —— 但是,在脑神经科学家看来,救助受伤者和向怪兽开枪这两件事儿,在大脑前额叶皮质里的反应回路,是完全一样的。

没有科学的视角,人们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说什么。

《行为》2:大脑这台硬件

1.大脑可以分为三层:自动控制层、边缘系统、新皮质。

2.杏仁核属于第二层,它负责产生恐惧、焦虑、愤怒这些情绪。演化已经把最可怕的东西编码写进了我们的中央杏仁核之中。

3.多巴胺是大脑对我们从事各种行为取得成功的奖励。大脑不但奖励你得到的报酬本身,而且更要奖励你对报酬的预期。

4.额叶皮质让你选择虽然困难、但是是对的事情去做。它要等到 20 多岁的时候才能完全长成。

5.我们并不知道怎样微调大脑。

萨波斯基的《行为》书中有很多暴力的、怪异的事件,还有一些受伤和解剖的事情,这些内容会一直占据你的思想……

1966 年,有个美国人叫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先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母亲,然后跑到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座大楼上,开枪向下扫射,当场打死了 16 个人,打伤 12 人。他为啥要这么干呢?他是恐怖分子吗?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吗?不是。

惠特曼在他妻子和母亲的尸体旁边留下了一张字条,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杀害她们 —— 他说他非常爱她们,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想要杀人。他希望人们能研究一下他的大脑。

解剖表明,惠特曼大脑中的杏仁核,因为受到肿瘤的压迫,而不能正常运行。惠特曼的大脑出了硬件故障。

不需要等到出故障了才想起来大脑是个硬件。正常人的行为也受到硬件的限制。人不是一个完美的逻辑系统,我们是时刻被硬件控制的动物。

最基本的大脑功能。

1.硬件

脑神经科学可能是除了物理学之外最玄妙的科学,大脑是个神奇的东西。借助于像惠特曼这样的案例,再加上一些对猴子和老鼠的实验,科学家现在已经能非常精细地给你指出来,大脑的哪个部分有哪些功能。可是如果你据此就把大脑想象成一台个人电脑,说这是CPU这是显卡这是内存条,你会发现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很多功能是多个硬件共同实现的,而且有时候一个硬件被破坏了,大脑又可以绕过这个硬件,再次实现它那个功能。大脑,是个*活的*硬件。

为了理解大脑,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弄一些比喻性的概念。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弄了个“系统 1 和系统 2”,传播学家吉姆·柯明斯弄了个“蜥蜴脑、理性脑”。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提出的“三元脑(triune brain)”模型。按照在动物演化历史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大脑可以分为三层 ——

第一层大约可以叫“自动控制层”。比如你体温低了就会发抖,“发抖”这个命令是谁下的呢?你自己并没有有意识地命令肌肉去抖动,这个命令是自动的,在大脑的底层运行。血糖低了就产生饥饿感,受伤了就启动压力反应,都是自动控制层的作用。自动控制层是大脑中最古老的一层,连爬行动物都有 —— 但是请注意,这跟柯明斯说的那个蜥蜴脑可是两码事。自动控制层只负责最底层的功能。

第二层叫“边缘系统”,负责情绪。边缘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哺乳动物才有的东西。看到恐怖的东西会感到害怕,这就是边缘系统的功能,然后它会把信息传递给第一层,让我们浑身颤抖。渴望、沮丧、恐惧、愤怒……所有情绪都是边缘系统的事儿。

第三层叫“新皮质”,是大脑在演化中最晚出现的部分。新皮质负责高级功能,比如认知、记忆、抽象思维、决策等等。灵长类动物的新皮质最发达,灵长类动物中人的新皮质最发达 —— 而人的新皮质,是直到 20 多岁的时候才长全。

请注意这个分层模型仍然是一种比喻 —— 你要是打开大脑看,并不能明确区分那个部分属于哪一层,各层之间有互相重叠的区域。

但是分层的概念能方便地告诉一些事情。比如因为害怕而尿裤子这种行为,因为是第二层产生感觉之后直接让第一层执行,就比较低级;而因为读一首诗而感动到流泪这种行为,因为有第三层的参与,就比较高级。你随便找张图就能知道大脑中哪个器官叫什么名字位于哪里,但是那些并不重要,这个分层模型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大脑。

各个层的功能,和各个层之间的互动,在一个行为发生不到一秒之前,决定了这个行为。我们会不断回到大脑的硬件结构来说事儿,重点要说的是三个东西:第二层的杏仁核和多巴胺系统,以及第三层的额叶皮质。

2.杏仁核

杏仁核属于第二层,它负责产生恐惧、焦虑、攻击冲动和愤怒这些情绪。

神经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有时候是简单粗暴的。把电极插入动物大脑的杏仁核,你会发现这个动物的攻击行为总是伴随着杏仁核电信号的增强;而如果这个动物本来很平静,你通电刺激一下它的杏仁核,它就会有攻击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开头说的那个惠特曼想要杀人:他的杏仁核始终处于被刺激的状态。

让一个(人类)受试者一边玩电子游戏一边扫描他的大脑,你会发现每当他在游戏里遇到危险、快要被抓到的时候,杏仁核就活跃。为什么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是一种生理疾病?因为患者的杏仁核体积变大了,他们对恐惧的反应会过度。

恒河猴有一公一母的配对关系。把一个公恒河猴的妻子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如果公猴可以看见她,公猴的杏仁核就是正常的 —— 而如果让母猴和公猴的竞争对手一起待在那个房间里,公猴的杏仁核就会被激化。

杏仁核又分为“中央杏仁核”和“基底外侧杏仁核”两部分。中央杏仁核更古老,负责先天就会的恐惧 —— 比如一只在实验室出生的老鼠,从小跟着实验室的研究生长大,从来都没见过猫,但是你给它闻猫的味道,它会产生恐惧 —— 这就是中央杏仁核的作用。人天生怕蛇也是这个原理。演化已经把最可怕的东西编码写进了我们的中央杏仁核之中。

而像我们对医院的害怕,则是后天习得的,由基底外侧杏仁核负责。这个认识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不信任他人!格拉德威尔的《与陌生人交谈》说过,人总是默认别人说的是真话 —— 那为什么我们会在很多情况下怀疑别人呢?这是后天习得的技能。对外人的不信任感是存储在基底外侧杏仁核之中的。这表现在,如果一个人的基底外侧杏仁核受到了损伤,他就会忘记生活的惨痛教训,处处都相信别人。

看恐怖电影的时候,可能你强烈告诉自己这都是假的没什么可怕的,但是你还会感到害怕 —— 那就是杏仁核在起作用。

3.多巴胺

有个笑话说大脑是身体中“第二重要”的器官,因为某个能带给我们更多快乐的器官比大脑还重要……不过如果你知道真正让我们感到快乐的是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你会仍然把大脑排在第一位。

大脑中很多区域都能合成多巴胺,我们这里最关心的是中脑的腹侧被盖区产生的多巴胺。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多巴胺是大脑对我们从事各种行为取得成功的奖励。

饿着肚子的你通过一番辛苦工作终于得到了食物,你会收获多巴胺。在比赛中取胜,你会收获多巴胺。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你会收获多巴胺。听到一曲美妙的音乐,你会收获多巴胺。看到别人失败了你幸灾乐祸……你也会收获多巴胺。收获的多巴胺越多,我们就越快乐。

那大脑每次给多少多巴胺呢?这个算法非常高级。比如实验里让一只猴子去压动一个杠杆,猴子压10次杠杆,就能得到一颗葡萄作为报酬 —— 猴子喜欢吃葡萄,所以这时候大脑会给猴子比如说 10 个单位的多巴胺。但是如果这个实验重复多次,猴子每次得到一颗葡萄,大脑可就不总给 10 个单位的多巴胺了……大脑会减少多巴胺,因为猴子已经习惯了,它认为压十下杠杆换一颗葡萄这件事儿是理所当然的,不算成功 —— 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

而如果有一次,猴子突然间得到了两颗葡萄,这是一个惊喜!大脑就会给它超过 10 个单位的多巴胺。所以多巴胺跟预期有关,达到预期,多巴胺给的少;超出预期,才会给很多。《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说过这个道理:只有这样,动物才能永不懈怠地追求更好的成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地痴迷于赌博式的不确定性,意外的成功会大量刺激多巴胺。

更进一步,神经科学家发现,在猴子还没有得到葡萄之前,在它刚刚得知即将得到葡萄的那一刻,大脑就已经开始大量提供多巴胺!这说明大脑不但奖励你得到的报酬本身,而且更要奖励你对报酬的预期 —— 对于非常有把握拿到葡萄的猴子来说,追求葡萄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快乐,葡萄,只不过是个附加的赠品。

有时候你想一想过几天放假去干什么,比真的放假去做那件事感觉还好……这也是多巴胺的特点。

4.额叶皮质

杏仁核带给我们负面情绪,多巴胺带给我们正面情绪,而额叶皮质则能让我们不被情绪完全控制,提供理性思维。萨波斯基用一句话概括:“额叶皮质让你选择虽然困难、但是是对的事情去做。”

额叶皮质能让我们短期记住一个复杂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同时排除不相干的信息。额叶皮质的前端,叫做“前额叶皮质”的这个区域,是大脑中的决策者。大脑是个多元政体,而决策就是从大脑中的多个声音中选择一个选项,这就是前额叶皮质做的事情。前额叶皮质还能给物品按照抽象的规则分类,还能提醒我们要自律。额叶皮质,很像是卡尼曼说的“系统 2”。

为什么很多小孩缺乏这些能力?因为额叶皮质要等到 20 多岁的时候才能完全长成!

而且额叶皮质的运行特别消耗能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很多选择会感到疲劳,我们无法真正同时做多个任务,我们做一天复杂的事情之后回到家里就不愿意再特别理性地跟家人相处,我们面对高强度认知负荷的时候,会变得没耐心和不愿意帮助别人……

*

大脑直接控制人的行为,完全都是在硬件层面实现的。而且这些区域之间的互动也能决定行为。

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推迟满足,有的人就非得马上就吃那个棉花糖?这是因为腹侧被盖区产生的多巴胺有两个通道,如果那些多巴胺更容易通往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层,这个人就会对短期诱惑投降;而如果那些多巴胺更多地是走通往额叶皮层这个第三层的通道,这个人就能从长远打算。

你说这个人怎么没有意志力呢?可是他有什么办法呢?他大脑的硬件结构就不是很合理!

所以想要改变人的行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他的大脑。毒品可以直接产生大量多巴胺,能让人立即收获极度的快乐 —— 也就不愿意再用正常手段取得快乐了。有医生做过这样的手术,割掉暴力倾向特别强的犯人的杏仁核,他就不会再有暴力冲动了。

但是这种直接的干预,现在来说,都是破坏容易建设难。杏仁核没了有可能就不暴力冲动了,但是这个人可能也不会害怕了,这真是你想要的吗?我们并不知道怎样微调大脑。

面对这么多硬件限制,大脑虽然是思维的工具,也更是枷锁啊。

那为什么有的人的杏仁核就这么容易受刺激,有的人就不这样呢?必须再往前追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1:怎样理解人的行为。2:大脑这台硬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qam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