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平凡但又很焦虑的一天。
我坚持写作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突然之间灵感枯竭了,不知道该继续写点什么。
一大早,我就开始琢磨写作这件事,直到晚上依然不知从哪何处下笔。
对于写作,这次我是认真的,我真的想把它这件事坚持下来。
尽管我的写作水平很差劲,可我依然想写点东西。以前我都是写写就放弃了,或者中断了,但这次,就目前而言,我没有放弃的念头。
对于写作这件事,平时如果有灵感,写起来会容易很多,先不说文章的质量如何,最起码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文思泉涌”的,哪怕完成以后篇幅很长,字数很多,但总体用时是比较短的;若是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像我现在这样,绞尽脑汁都不知道要写什么,没有固定的标题,也没有大纲框架,完全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前学习的任何有关写作的技能技巧这时候压根派不上用场。因为这时候的自己脑子里跟个臭氧层似的——一片空洞。
小米曾在她的《行动变现》里说过:“当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这个煎熬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自己会思考更多的东西。”
我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因为此刻我脑子里的确思考很多东西。
比如:回味一下今天一整天下来,有没有哪个生活小片段是值得拿出来写一写的,若是写的话,该围绕着什么话题进行,这个话题有没有写下来的必要?如果有,我能写出来多少字,要是字数不多该怎么办?话题该往哪上面引?
再比如,我最近看了那么多书,整理了那么多笔记,这些内容能不能整合一下来展开一个话题?若是整合了,那么多的知识碎片,该用哪一部分?用了这一部分后能不能用个案例或者故事展开说明,以便突出一下文章主题?
。。。
我的脑海里天马行空想了很多,但是又都被我否决掉了,因为无论哪一个都觉得不合适,不知道往哪儿写,害怕自己写不好,害怕自己弄个不擅长的话题给自己挖坑跳。。。
优秀的作家们都善于从生活和大量的阅读里提取素材。可是,对我这种菜鸟来说,空有一堆素材,奈何无半分“用武之地”,因为我不会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
小米曾说过:“写作的核心应该是丰富的经历,这是你素材的来源。此外,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于人性的关注和了解。”
我想,我大概明白了自己为何写不出东西了。
不是我经历不够,也不是别人的经历都"特别有价值",而是我洞察力不够,对自己的经历没有“走心”。
因为没有“走心”,所以无法"练心",无法看到里面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金星老师说过:“行走中遇到的风景不一定多独特,重要的是遇上这些风景你是怎样的状态,有怎样的思考”,“想要练心,取决于你对生活有多敏感,而不是你要受多大苦,受多少压迫,才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我想,在这之前,生活对我而言很简单,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又重复,即便我在这里面哭过笑过,快乐过幸福过,也痛恨过报复过忏悔过,咒骂过认命过,唯独没有“走心”过。这些经历都成了我脑海里的“过眼烟云”,我没有在里面投入太多的关注与思考,这些经历与我不过是“没用的垃圾”而已。
写到这里,我突然体会到了小米说得话是对的:“没有灵感的写作,过程虽然煎熬,只要坚持下去,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费力的写,也在不断地反思,刚开始我还在迷茫,不知所云,随着投入的加深,我体会到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些道理,这确实是一个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