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你好,李焕英》别人都是崩溃大哭,而我却只流了三滴泪,原因是...
最近火遍全宇宙的《你好,李焕英》,在传说中资本的推动下,我在初三终于还是没扛得住全网的热度去看了, 凌晨1点的票,我们姐妹几个靠意志撑到了开场, 到了电影院, 简直惊呆了呀,大厅里人潮涌动, 这哪里是凌晨1点的三线小城市啊, 分明是在菜市场抢购打折商品, 取票检票都得排队, 还是一眼看不到头的那种。
我们抱着满心期待的心情入场,姐妹儿几个时间还是卡得比较准时,刚落座电影就开始了。画面一出来就打开手机相机,准备拍个片名,当然是要发个朋友圈装装弄潮儿,毕竟我也是要跟得上热度的人,为的是走亲访友时,问及为何今年还是一个人回来过年的时候,总要有个可以转移的话题嘛~
果不其然,和大多数的观影体验一样,哭得稀里哗啦的,笑点泪点几乎都是全场统一,一起哭一起笑,这种又哭又笑“疯疯癫癫”的状态还是让人莫名觉得有种身心释放的爽感。
如今,看完电影也差不多一个星期了, 现在想想哪个笑点让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仔细一琢磨还真没有;倒是痛哭的那一刻印象深刻,就是最后贾玲奔跑大反转的那一刻,现在都记忆犹新。
我不禁在想,这是不是被导演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呢?整个电影院全场观众同时笑同时哭,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共情吗?那为什么能抓得住我们的泪点呢, 导演又不知道我们经历过什么。我默默犯嘀咕,难道我们不仅在互联网上是没有秘密的,只剩心里的小九九,也藏都藏不住吗?
终于,我找到了答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类会哭泣呢?站在导演的角度,想要让观众感动,必须先知道人类会为了什么而哭泣。
你可以思考一下,你上次哭是什么时候,是为了什么原因呢?如果能抓出自己的感动点,是不是也可以仿效复制呢?在这里我帮你整理了三大哭泣元素,我用一个节目片段来解释这三个常见哭点。
日本有个综艺节目采访了一位76岁的秀夫老爷爷,问他说:“如果有机会对18岁的自己喊话,想对18岁的自己说什么呢?”
秀夫老爷爷就对当年正要考大学的自己说:“喂!秀夫,我是76岁的你啊。你会报考有名的东京都立与早稻田大学。我希望你好好学习,所以先告诉你结果……”
秀夫老爷爷一脸正经地继续说:“你重考了两年,去了比较差的中央大学。”
语毕,综艺节目里的来宾哄堂大笑,秀夫老爷爷也太幽默了吧!采访还没完,秀夫老爷爷还有第二段喊话,他想给24岁、正犹豫要不要求婚的自己鼓励。
“喂!秀夫,我是76岁的你,你怎么样?”秀夫老爷爷一样爽朗地问候。
“你会在公司里认识一个女孩,跟脸超小、超可爱的小华酱交往……因为你一向没有女人缘,所以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她,一直犹豫要不要求婚……心中有爱,就要马上行动啊!”秀夫老爷爷大声呼吁!
“因为……”老爷爷语调开始变缓,“两年后……小华酱……就会因病去世……”
节目来宾顿时吓了一跳,秀夫老爷爷的面容也变得哀伤,深呼吸了几口,才又开口继续说:“你会无比后悔、极度悲伤,一直都忘不掉……所以,直到你76岁……依然独身、未曾娶妻……”
此时,节目里的来宾都瞪大了眼,难以置信。
秀夫老爷爷最后缓缓地说:“所以秀夫……请替我转告亲爱的华酱……我整个人生当中……唯一最爱的女人……就是华酱,最喜欢的人……就是华酱……请一定要帮我告诉她……”秀夫老爷爷说到这,节目里许多来宾已经频频拭泪、低声啜泣。
我尝试用文字还原当时的场面令人动容流泪,但我想感动程度可能仍不及亲眼看见的1/10。

这个片段之所以会让人想哭,就是因为它汇集了三大哭泣元素。
一、离别感
生离死别是人生一大难以忍受的事,一旦要跟所在乎的事物告别(死亡、失恋、毕业、分隔两地等),日后难以相见,都会令人心酸难受。许多人看电影最无法忍受“牺牲”的桥段,牺牲就是放弃在意的某事物、成全另一个事物,譬如《泰坦尼克号》的杰克为了萝丝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离别感的延伸。秀夫老爷爷就是因与他的爱人死别,思念却无法相见,令人难过。
二、悔憾感
离别感已然强大,再加上时间的催化,难过程度会再升级。你有没有后悔的事或遗憾的事呢?当有一件事、有某个人你已经注定错过,也许有句没说出口的话想说,也许希望能再见那个人一面,但都已经无法做到了。这种“来不及”的感觉是第二种哭点炸弹。
我们常看到电影中某人转告女主角一段男主角的遗言,或者用书信让女主角读到男主角最后想说的话,这种“我有话想告诉你,你却再也无法收到”的“单向传递”也是悔憾感的延伸。秀夫老爷爷则是请24岁的自己转告,他有多爱华酱,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无法传达的,华酱再也无法听到与回应了,这时悔憾感就来到最高点。
三、逞强感
五月天有句歌词:“才发现笑着哭,最痛。”在戏剧中也常有种设计,明明是很难过的时候,却要笑着装作没事,这时观众会加倍揪心。在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有个场景就是男主角徐太宇已经有些爱上了女主角林真心,但他还是将林真心笑着推给她爱慕的另一个男生。
下一秒转身,徐太宇背对着林真心,他的表情瞬间从微笑变得悲伤,却不让林真心知道。这一个画面不知道让多少影迷心碎。当逞强让情绪有了反差,难过会加倍。秀夫老爷爷在访问前半段还能自嘲大学考得烂,也把观众逗笑了,然而下一刻急转直下,离别感与悔憾感发威,让情绪先扬后抑,造成反差。我们也发现秀夫老爷爷的搞笑之下其实藏着悲伤的故事,故作坚强的人总会让人加倍同情。

回到《你好,李焕英》的剧情中来,想想咱们这部电影中是不是运用了这些方法,其实这上述的一个元素就足以让观众感动了, 更何况贾晓玲竟然在一步电影把这三个要素全部用进去了。
首先是当贾玲穿越结束要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就运用了“”离别感“的泪点, 更高级的是,这不是生与死的分别,这是贾玲和年轻时候的李焕英永别。
再加上贾晓玲在电影里说,“我这辈子没有做一件让我妈觉得开心的事”, 这是悔憾感的泪点,高级的是,她和年轻的李焕英成为朋友,也是跟秀夫老爷爷跟24岁的自己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再加上贾玲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李焕英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大事,来制造这个“”逞强感”的泪点,让大家看到她对李焕英的爱之后,又把电影推高了一个层次。
电影的最后十分钟导演把这三种情感又再一次全部融入到李焕英身上,当贾玲反应过来,奔向李焕英的时候,这三种情感打翻、混合,彻底发酵,三个泪点如海啸般向观众铺面而来,最后终于承受不住,直接泪崩。
其实啊,这个世界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透过现象看本质,回头再看看《你好,李焕英》可以说是电影消费了我们的情绪,也可以说我们通过电影看到我们内心最柔软脆弱的地方。
父母是唯一用生命无条件爱我们的人,我们不一定大富大贵,出人头地。我们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幸福快乐,做子女的我们,做不到常回家看看, 就常开视频聊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