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家修身。
人性即天理—读荀子之二(人性真面目)

人性即天理—读荀子之二(人性真面目)

作者: 方家大少爷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07:46 被阅读0次

吴伯凡老师曾经举了个例子,农村开拖拉机犁地,如果驾驶者想要开成一条直线,那么,他就不能一直根据当下的状况不停微调,那样的结果必定是弯弯曲曲不堪入目,他必须要有一个远处的参照物。比如远处的一棵树,然后关注这个目标,用这样的方式指导自己驾驶可以犁得直少走弯路,也可以减少我们当下不必要的焦虑、困扰和妄念。


性本论之争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称人“性本恶”。人的本性之争由来已久,莫衷一是。


人们总是乐衷于探索生命的的本质和意义,发出北大门卫大爷的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事实上,人类进化的过程并不是求真的过程,而是求存的过程。

回到几百万年前的非洲草原,那是我们祖先发源之处,当一头非洲雄狮出现在一对表兄弟面前,求存的胆小恐惧的表弟拔腿就跑活了下来,而求真的冷静思考的表哥却成了狮子的美餐。我们其实是那个怯懦表弟的后代。

世界上的人呢有那么多不同,以及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存在必合理,究其原因,是这些差异并不影响个体生存和繁衍。

《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人类个体无非是基因这段源代码的自我复制保存的工具或媒介。我们初始的人性也就存在这段代码里,是与我们其它的外特征是一样的,是一个被环境反向选择的结果。

例子一,如果某人突变长的所有异性都讨厌的地步,那么他的基因就传不下去,悲惨的当时就传不下去,其他条件好运气好也不过数代,所以剩下的都是看得过去的人类。

“食、色,性也”,吃和“睡”本来就是我们得以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在远古时代,人们像狮子一样,并不是每天都能像今天一样,三餐稳定供给,所以吃下去多的能量和营养必须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消化能力好容易胖的人会有更大几率扛饿。当时有得吃吃吃,就得吃胖备不需。资源短缺的时代,胖子是受欢迎的,甚至在近代美国华盛顿总统这样的长腿帅哥,还不如《飘》里斯佳丽的老爸爱尔兰短腿胖子受欢迎。由食欲、性欲、引申开来,懒惰、贪婪、怯懦、暴怒、傲慢都是本性的延伸。

然而人类毕竟是一个社会动物,使用工具和团队合作让我们祖先智人消灭其他人种成为蓝色星球统治者,食物链的顶端。人类社会也在不停的进步,而我们基因进化的速度却肯定是会迟于环境变化的速度(当然如此)。原本胖的美,变成了丑,是因为原本导致我们进化优势的基因,渐渐不那么合时宜。

我们说的本性,基督教定义的原罪,佛教讲的五毒(贪嗔痴慢疑),都是因为放在人类社会整体而考虑的,如果个人只在乎自己,那么便会影响集体的利益,在原始社会你试试,捕猎多吃一块肉,你都有可能被同伴打死,你去睡别人老婆试试,没准被他人或族人打死。新环境下那些生存基因留下来的本能,如果任其发展,反而就会给我们生存造成成威胁了。

在社会里,个体和集体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有一些人为了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冲突,进行了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比如,建立各种学派,制度、法律,宗教…为的是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至少他们认为如此。

于是,就有引人向“善”的学说,虽然其目的统一,却也有了性本善恶的说法分歧。

本性就是本性,百万年来其形式或有变化,但本质并未变,对于道德的标准也只是人的观点。笔者赞同两点原则“是否有普适性”“是否可持续性”。人性的真相是,它并没有所谓的恶,也没有所谓的善,它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不来不去,不舍不弃,不增不减,不悲不喜,我们本当接受“如是”。

最简单的道理,笔写花了很久才悟到,这句话很多人说过,依然振聋发聩。

“人性即天理”

《荀子》学说就是这句至理名言的开端。《雷军传》五种体悟这就是其中一条,全书只有这一句,没有任何注解和补充。“道不可道,名不可名”,因为其内部逻辑极为简单也颇为复杂,而在外表现出的界面如此简单,就像一块精密的瑞士机械表,摒除所有误差和世界纷繁的表像,提供“表里如一”的时间体验。

自然就要了解它认清它,聪明的人顺其自然,顺着毛捋不拧巴着来,因为那样非但根本没有用的,同样也是绝不会产生好的结果的。

我们的世界有那么多分歧和纷争,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都能看出不同的结果,有所处“观”点的不同(还有观察者效应,量子力学术语),也有每个人视锥视感的差异。有好比有人喜欢香菜每餐必吃,有人讨厌到避之唯恐不及。我们真的需要包容,因为这些差异并不影响我们生存。否则,就会像《佛朗格游记》里,大头派个小头派的“视同水火”那样可笑,其实他们只是早餐吃鸡蛋时候,喜欢破其大头还是小头的差异。

个人感官尚且如此,人们的喜好、心理、经历、文化差异、意识形态价值观…都莫不如是。

看到这,我们是否还觉得配偶愚不可及,上司领导傲慢固执,公务员鲜廉寡耻,世人势利肤浅,社会肮脏浮躁吗?这些都是他人的“错”吗?我们甚至还会因为一点分歧而打起来,其实分歧是普遍存在的,对与错并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很难改变别人,做好自己才真正有意义。

笔者也是《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的粉丝,认为我们每个人管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利益,做更有利于自己生存的选择,做自己做好自己,社会就会自然有序地发展。

中国文字告诉我们,何谓“公”,八“厶”(私)为“公”,多么形象深刻。做人、做事、做公司、合作、婚姻关系也莫不如是。

我们周围还有不少打着“以爱之名”实行操控,表面为对方好,其实只是为了自己隐秘的需求,这种做法,和骗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明枪易躲暗箭更难防,无论他是父母、夫妻、同事、朋友,还是我们自己,这也最好认认清楚。

举个例子,笔者认为变性、同性恋婚姻就得放开政策,大家都不要歧视他们,不从道德高度和尊重个体权益上说,有些性取向是基因决定的他们生不由己,(笔者同样认为心理问题,猎奇的伪同性恋也呈逐年上涨趋势)。偏见,导致多少人被迫选择去与异性结婚,导致许多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还导致这样的基因传了下来。政策如果放开,甚至鼓励同性婚姻,他们可以自行选择,而同性恋婚恋也会大概率没有自己的子女,自然携带此基因的人类个体数量也会慢慢变少。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鼓励同性婚姻的情况下,同性恋反而越来越少了。所以说,一个问题不会通过导致此问题的原因得以解决,必须抽离开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没准会得出不一样的观点来。

重要的话说三遍,“人性即天理”。

向荀子、达尔文、亚当.斯密、雷军、吴伯凡老师致敬。

感谢您的阅读,谢谢。

相关文章

  • 人性即天理—读荀子之二(人性真面目)

    吴伯凡老师曾经举了个例子,农村开拖拉机犁地,如果驾驶者想要开成一条直线,那么,他就不能一直根据当下的状况不停微调,...

  • 直立行走

    孟子说,人性本善,因人有情感。荀子说,人性本恶,因人有欲望。管仲说,物质水平影响人性。综合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人性善...

  • 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

    荀子 荀子和孟子思想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基础,孔子不谈人性,孟子和荀子为儒家把人性问题解决了。 孟...

  • 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

    荀子 荀子和孟子思想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基础,孔子不谈人性,孟子和荀子为儒家把人性问题解决了。 孟...

  • 心即理

    10.28:读《传习录》—心即理 朱程理学主张“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由天所赋予,而天理作为人性的内容又规定了...

  • 人性

    究竟何为人性?孟子作为道家著名的思想家,曾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但儒家学者荀子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即人性本恶。可见,...

  • 人性本无

    人性本不善也恶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而在我看来“人性本无。 孟子将人性喻水,说水...

  • 关于善恶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认为是人性本恶。我同意荀子的观点 首先,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向善,人性是...

  • 老实人悲剧的来源,是低估了人性之恶,逼自己看透这三点

    在两千多年前,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都对“人性”有过这么一番论调。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此乃天道。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 何为人性

    人性到底是什么?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后世对此争论不休。有人说人性善中有恶,有人说人性恶中有善,也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即天理—读荀子之二(人性真面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wj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