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小婴儿说话,成人通常会本能的用比平时更缓慢、字与字拉的比较长、有点夸张的語音語调。在纪录片《Babies Their Wonderful World》(中译:北鼻异想世界)里,把这种说话方式叫做父母语。
片中的实验发现,这种说话方式会引起小婴儿的兴趣,他们会认真观察说话者的脸,专注的、默默的吸收。而当成人以正常语音语调语速说话,小婴儿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这表明,成人本能的对小婴儿的说话方式是有原因的,带着情感、可以观察到发音方式的说话方式更有利孩子学习语言。
片中还有一个实验,对象是一周大的婴儿,他大脑对有人脸的影像比对有玩具的影像更兴奋,这表明,孩子们更喜欢和人的互动和交流。
(上图橙色线条是看到玩具影像的脑部扫描图,下图橙色线条是看到人脸的脑部扫描图)

这部纪录片很精彩,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英国200多名2岁左右的婴幼儿、还有他们的父母参与了婴幼儿实验室的一系列创新性实验,腾讯视频在播,一共三集,值得在假期好好看一看。
说起小朋友学习语言,想到两件事。第一件主角是小叮当,18个月左右时,有天他来办公室,我和他坐在窗台前,和他做~拉钩拉钩/一百年不变/变变不是好汉/的游戏,我声情并茂的,伴随着拉钩的动作手势,他显的很有兴趣,笑眯眯要求我重复、再重复。
起初,我以为他感兴趣的是那个拉钩的动作,但发现他不来拉钩,反而看着我的脸,突然意识到,他是对这种朗朗上口的、类似歌谣一样的句子感兴趣。^_^

还有一件是AF小朋友,他刚会说话时,会叫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了……还不会叫姑姑。有一次,我和他说:阿福,叫姑姑~他停了一停,好像脑袋在想,但没开口。
我意识到,姑姑这个词有点复杂,不太好发音,于是蹲下身来,让他看着我的嘴巴,放慢语速,给他做示范:姑~姑~他认真看着,但是没开口,就跑开了。
过了两天,我又说:阿福,姑~姑~……只见他又停顿一下下,感觉是做了一点努力,然后小心翼翼的发出:姑~姑~
我开心的为他鼓掌,他也喜笑颜开,高兴的手舞足蹈。

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小朋友,会对环境中的语言默默吸收,成人和他们说话时,语速不要太快,发音要清晰,最好可以让他们看到你的脸,让他们看到我们怎么发音,小朋友们就会默默记住。
当小朋友会走之后,父母语婴儿式的对话方式就可以逐渐过渡到温和、简洁、文词优美且完整的句子。18个月到24个月,是宝贝口语的爆发期,这期间他们说话的内容大都和社交及生活环境有关,社群的环境对他们非常有益,因为在这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语言,用来交流和沟通。
有一次我在家长群看到一位妈妈发视频:小朋友背对镜头在飘窗上和玩偶们玩,爷爷在她后面站着,宝贝一直在说:请把这个给我,请把那个给我——希溪谷的小朋友,因为每天都听到成人说请或谢谢,他们就会学习到这些礼貌用语,并自然而然使用到相应环境中。
因为吸收性心智的作用,婴幼儿在这个时期所接触的语言数量和质量都非常重要,对他们以后上学以及人格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学习的过程有时非常隐蔽,有一个吸收内化的阶段,成人不要强求或着急,只要继续为他们提供完备环境,成果将自然显现。这就是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