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读后感

作者: eded775c983c | 来源:发表于2015-01-07 22:10 被阅读2159次

书中说的认知盈余到底什么意思?跟我理解的不太一样啊

书中的“认知盈余”,据小马哥说,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可以说,facebook、twitter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在中国,微博的兴起,同样有赖于它。” 据作者说,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程度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和创造。如此多的盈余时间如果能够被利用,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UGC嘛,我本以为是“信息过载”,最近一直在思考这种问题,看书名就兴奋了老半天,唉。不过作为一本2010年出版的书,书中内容已经很有前瞻性了,对社会化媒体、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转变叙述的很清晰。之前真没想到电视广播甚至实体书刊制霸一方的时候,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有多大的不同,现在不管什么产品都提UGC,提社交,让我误以为这是亘古真理,果然多读史才能预今~

UGC的目的是分享,“没有人创造一只 lolcat 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留着”。那么,分享的目的是什么?

分享的目的是获得“认同感”与“存在感”,与社交的需求殊途同归,“刷存在感”并不是个玩笑而已。我们去豆瓣、去微博、去朋友圈,每一个回复,每一个赞同都会挑起这种“存在感”,而得到“存在感”的频率也可以基本代表我们使用一款社交产品的频率,进而反应产品的体量。从得到回复与赞的量来看,朋友圈、QQ空间>微博>豆瓣广播,诚然,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对比产品,微博偏于媒体,豆瓣偏于兴趣,这两者存在的价值在于内容,内容质量更能影响“存在感”的强度。而朋友圈、QQ空间强调“关系”,类似于线下,不论内容多差,也能获得特定群体中的“存在感”,所以技高一筹。这个还是能合理解释微博、豆瓣广播与朋友圈的产品体量差距的 :-D

关于认知盈余的例子:

知乎、same、维基百科、豆瓣线上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读过此书后,我设想的一种调用大家盈余的一种产品竟然和same大致相同,大致目的是实现一种类似于书中“lolcat”的效果,并保证内容的可持续性。又是别人做过的东西(づ ̄3 ̄)づ

同理心的一个原因是,对于与人有关的事情记忆力强,或者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如果生产更多内容,那会消费更多内容吗?

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印刷品的平均质量,但同样刺激了小说、报纸和科学期刊的出现。报刊令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 Theses)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On the Revolution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得以广泛传播,变化的文本形式影响着今天我们所知的欧洲的崛起。某一领域的成本降低意味着可以开展更多的实验,交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可以开展更多关于思维和表达的实验。

美国小说家哈维·史威多斯(Harvey Swados)对简装书的看法是,“美国公众读书习惯的革命,究竟是意味着我们将被淹没在一大堆不断降低大众品味的垃圾中,还是意味着我们如今可以轻松获得越来越多的便宜的经典书籍,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都非常重要的问题。”

史威多斯的观察发生在1951年,很厉害有木有,历史惊人的相似,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到简装书(美国精装书很贵,简装书以价格优势降低了阅读门槛)的流行,再到今天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导致内容不断地“过剩”,确实会带来平均水平的下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尝试终究会带来回报,多样化的发展扩大了新的可能,尽管随之出现了很多垃圾,但其中最好的东西给我带来了越来越好的作品。孰优孰略不好说,但是正如那句名言说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看着就好...

信息过载:

如今信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淹没我们,内容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内容消费者的发现成本不断降低,但是与之对应的是,这些未经筛选、毫无质量保证的内容充斥这我们的视野。普通用户并没有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而有“得到高质量信息”意愿的用户,又容易在眼花缭乱的渠道中迷失。以简书的“产品经理”类内容为例,文章有多少是真正产品经理所作?有多少是未入门的在校生在天马行空?像在学校学习一样,一个新生,看老师的教案与看学渣的笔记相比,学习速度会有明显的不同。杨绎先生曾说过一句挺有名的话,“书读的太少却又想的太多”,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太多的想法”化身成为“太多的内容”,可以具象化并影响他人,好可怕~~(当然不是黑简书哈,单纯拿一个类别举例)

内容筛选的形式:① 编辑人工筛选 ② 机器算法筛选

知乎、quora这种问答社区与博客的区别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动机是什么;对比回答问题与博客,人们更倾向于哪种形式?

1990年代,所有调查问人们:你如果能上网会做什么?当时最普遍的答案集中在“查信息、做功课”等。而如今,答案集中在“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照片、和兴趣相投的人聊天”。

持续更新中...

相关文章

  • 《认知盈余》读后感

    个人感悟: 未来人们利用空闲时间做创造性价值的事情 人人都是自媒体

  • 《认知盈余》读后感

    书中说的认知盈余到底什么意思?跟我理解的不太一样啊 书中的“认知盈余”,据小马哥说,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

  • 《认知盈余》读后感

    因为8小时工作制,人们每天会有8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人类有消费(接受信息)、分享(传播信息)、创造(提供新信息)的...

  • 认知盈余读后感

    认知盈余:把人们的自由时间一点一滴的同时花费在创造、分享、学习、互动而产生。认知盈余的产生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无法...

  • 《认知盈余》读后感

    是日2017年2月26日,这本书温故日的最后一天,老是靠明天再读书,有空再看书为借口,我说我这拖延症过来的,很气自...

  • 《认知盈余》读后感

    听完这本书,自己对经济发展有了有据可循的依据。商业社会,任何商品都是来自于人类本身的需求,不断生产出一些商品服务于...

  • 认知盈余-读后感

    内容简介: 美国人每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是2000亿个小时,这些时间足够创造2000个维基百科这样伟大的项目。...

  • 《认知盈余》读后感

    1 首先想分享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感受到知识间的“梦幻联动”。像今天这本,我仿佛看到了它和昨天的“固定型思维”、...

  • 【读书笔记】《认知盈余》: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会发生什么?

    一、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 1.认知盈余是工业化的副产品 1)定义:认知盈余指的是人们的自由时间,或称空闲时间。...

  • 认知盈余-读后感2

    首先,认知盈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通俗理解就是,人们利用休闲时间,兴趣爱好、不同观念、内在需求等,通过某种工具或者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盈余》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xt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