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女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我对于前半部分的理解比较有感触,感觉从毕业正式工作之后,工作日每天都早出晚归,工作的内容占据了整个人的心思,甚至下班后微信群里的消息还闪烁不停,需要你时时关注,生怕错过了什么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似乎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忙学习、忙工作、忙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忙碌的工作和学习、琐碎的日常生活占据了我们几乎所有的心思,我们很多人可能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周而复始,一天一天的老去,很充实,但总缺了些什么。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下午五点四十五要去接孩子放学,我问:“幼儿园的孩子都这么晚放学吗?”朋友很诧异地回答:“亲爱的,我的孩子读小学一年级了。”
我突然沉默了。
恍惚间我清晰记起大学同学一起拍毕业照那天,大家青春肆意,激情洋溢,似乎对未来有无限的希望,有用不完的干劲。那一幕幕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可转眼毕业多年,朋友的孩子竟然都读小学了。“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这话诚不欺我。
突然间,我的脑海中浮现一个问题:我一天一天的老去,当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能留下什么?
金钱、财富、地位,对于一个已经不在的人来说,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哪怕是化成了一堆骨头,一捧粉末,也终将会在这个世界消失殆尽。似乎我们都像孙悟空在如来的掌心一样,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到此一游。
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过许多许多人,发生过很多很多故事。
《静夜思》这样一首只有二十个字的五言古诗,让现代的中国人从小就认识了诗人李白。
我们不一定了解万有引力定律,但我们却记住了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袁隆平院士大半生都在稻田里和水稻打交道,全世界的人民都认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
这些人、这些故事,毕竟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终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此,我们的存在是否就毫无意义了吗?
思考到这里,我又不由自主反思,既然是问自己能留下什么,为什么首先看到别人留下什么?
我们似乎从小就习惯了这样一种思维,追赶优秀的人,与同阶层的人比较,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鸟儿从天空飞过,留下了一阵欢快的歌声;蜗牛从地上爬过,留下一条浅浅的痕迹;如李白、如牛顿、如袁隆平院士,他们留下的从来与他人无关。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答案,也许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而我们最终能留下什么?其实也是没有答案的。
李白当时能想到几千年后,人们会那么喜爱他的一首简单普通的五言古诗?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能想到这条丝绸之路会与今天的一带一路政策紧密相关?
他们都只是活在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有位作者叫“星期五午夜”,他写过这样一句话:“余生,要怎么度过,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不会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超越昨天的自己,而不是重复昨天的自己,让自己变得像机器一样机械化。”
活在当下,超越昨天的自己,不管百年后我们留下了什么,都是对我们自己生命最好的诠释。这样的人生,就是我们本身最本质的意义和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