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这是歌手韩红演唱的《天路》,这是首为颂扬修建青藏铁路谱写的歌。
初秋,我们一家人也坐上天路格桑花号列车体验了这条“天路”的神奇。
青藏铁路是从青海西宁修到西藏拉萨,它是我国第一条进藏铁路,是2006年7月1日全线贯通的。
我们是夜间上的车,天一亮就是格尔木站,从这里开始就逐渐进入高海拔地区,车厢里开始弥散供氧,让人丝毫不觉憋闷,更让人惊讶的是窗外的那些绝美风景。巍峨壮美的昆仑山、高耸入云的唐古拉山、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时,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换着样的从眼前穿过,随手一拍即是大片。波光粼粼的纳木措,调色盘一样的茶卡盐湖,此时只想让火车定格在这美丽的画面里,刚才还嘈杂的车厢里,这会儿只剩“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唐古拉山
可可西里无人区
纳木措
茶卡盐湖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这条风景壮美的铁路是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才得以建成。
原来的青藏高原长期交通闭塞,物流不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修建从拉萨到兰州铁路的设想,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国力和技术限制,这个计划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开启了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建设——西宁到格尔木。这一段在1984年建成通车。第二期工程从2001年6月到2006年7月,历时5年完成了从格尔木到拉萨的修建。至此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结束了青藏高原上没有铁路的历史,它也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为什么这样说呢?
青藏铁路曾被工程界认为是“人类史上最难修的铁路”,工程量之大、修建难度之高、耗资之巨举世罕见,甚至被一些外媒认为“不可能建成”。
是的,经专家勘察发现想修建青藏铁路必须要克服三大世界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
青藏铁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50%-60%。工人在低氧环境下施工,会出现头昏头痛、胸闷心慌等高原反应,甚至危及生命。青藏铁路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先生存,再生产”的口号。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上场医务人员600多名,职工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沿线建立了17座制氧站,4万名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沿线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全线脑水肿、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抢救成功率达100%,发病率基本稳定在千分之七左右,未发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
国家保障有力加之筑路人的钢铁意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
高原冻土就是那些常年在零度以下,被低温所凝结住的土壤。高原冻土堪称高原铁路的“杀手”,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一直是世界性工程难题。在冬季,整个高原上的温度会很低,此时的冻土层散热大于吸热,使其变得膨胀。而如果此时的铁轨刚好铺设在膨胀的冻土层上,冻土层就会逐渐地在膨胀的过程中破坏已经铺设在冻土层表面的铁轨,使得轨道变形。在夏天由于整个青藏高原的气温会略有提升,所以冻土层里的吸热就会大过散热。在这个过程中,冻土层由于吸收了周围的热量开始有所融化,此时铺设在冻土层上的铁轨就会因为冻土层的下降而被破坏,这样一来,冻土层不同季节所表现出的差异,会对于正常行驶在青藏高原上的列车造成极大的的安全隐患,一旦轨道发生了变形,火车就很容易“出轨”,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青藏铁路有长达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区,几乎占格拉段线路总长的一半。
为了解决“冻土”难题,顽强的筑路人积极探索新思路,坚持科研试验先行。热棒的诞生,就是一个藏匿在青藏铁路中的“黑科技”。热棒通常由碳素无缝钢管制成,长度约为7米,其中5米埋入地下,2米露出地面。内部装有液氨等液态物质,利用其较低的沸点(约-33度)来实现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热棒分为三段:吸热段、绝热段和散热段。在冬季,当地温低于气温时,热棒开始工作。地下的吸热段吸收冻土中的热量,使液氨蒸发变为气态。气态氨上升至地面上的散热段,通过散热片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然后冷凝成液态。液态氨在重力作用下流回热棒底部,完成一次热量交换。这种循环过程不断地带走冻土中的热量,保持其低温状态。在夏季,热棒停止工作,避免热量传入冻土。
除了热棒,以碎石(片石)护坡或护道、通风管、以桥梁跨越特殊不良冻土地段等为主体的成套冻土技术,丰富了冻土设计理论和技术措施,提升了多年冻土铁路工程建设质量。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格拉段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多年冻土区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00公里,创造了世界上多年冻土铁路运行速度新水平。
顽强的筑路人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成功地破解了在高原冻土上修建铁路的世界级难题。
针对在高海拔地区施工容易破坏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起来缓慢的问题,国家投入15亿元资金,对植被采取逐段移植、野生动物全线设置专用迁徙通道、污染零排放等措施,有效减少对高原脆弱生态的影响。
高原冻土层
热棒
随着青藏铁路的最后一排铁轨被稳稳地安放在拉萨河畔 ,这条横跨无人区和冻土区被外媒称为“几乎不可能”的高原铁路,被数万名顽强筑路人永远定格在雪域高原上。同时结束的还有青藏高原1000多年来没有铁路的沧桑苦旅。
青藏铁路的通车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态及战略等多方面意义深远,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并提升了国家战略与国际影响力。
青藏铁路的通车体现出无数的顽强筑路人在党的引导下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挑战极限的青藏铁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不断书写新华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