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菌、病毒!
癌症的高发率和高死亡率,让我们在生活中谈“癌”色变,很大部分的恐惧来源于我们对癌症的不了解,科学认识后,你会发现癌症并没那么可怕,能防也能治……
据国际抗癌联盟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被确诊罹癌病例达1200万人,而这其中约20%的病例归因于病毒或细菌感染!
我们每天的生活种,难免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因此我们更应加强因感染而引发的癌症的重视。
警惕3类病毒,可能成为致癌因子
1,乙肝病毒(HBV)——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会增加肝癌的发生概率,这已是明确结论。“肝炎—肝硬化—肝癌”是病毒性肝炎发展成肝癌的“三步曲”。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2,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宫颈癌
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女性比没有感染的女性得宫颈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但这并不是说感染了HPV就等于得了宫颈癌,上百种HPV病毒中,可能引起宫颈癌的只有13重高危型和5种中危型。相关数据显示,高达75%左右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HPV,而超过80%的HPV病毒感染能依靠人体免疫系统被清除,但那些无法清除的较高危病毒则可能造成持续感染,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建议21~29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30~65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或每5年进行一次TCT及HPV检查;定期检查结果正常的65岁以上的女性,可不必再进行筛查。
传播途径
HPV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性传播。
2种危险细菌,可能引发癌症
除了病毒,某些细菌也与癌症的发生相关,其中最为明确、有代表性的就是幽门螺旋杆菌(Hp)与胃癌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引起胃癌的头号因子。
1,幽门螺旋杆菌——胃癌
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并不少,这种细菌会随着食物等进入胃,破坏胃黏膜,当胃黏膜长期陷入反复的破坏与修复之中,就可能发生变异,形成肿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不典型增生 → 胃癌。
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腔、唾液等口口传播,所以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要防止病从口入。
2,肠道菌群长期失衡——结直肠癌
我们都知道肠道菌群中有有益菌和有害菌,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但体内生态失衡时,一些有害菌就会迅速占居优势地位。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均能影响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甚至可能直接诱发结直肠癌等病理状态,因此,维护肠道菌群稳定很重要。
但不是说一旦被感染就一定会引发癌症,只要我们及时治疗,阻断病情发展,同时清除有害细菌或病毒,也能阻止癌症的发生。
关注细菌、病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