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补习机构上班,接触最多的不外乎就是孩子和孩子的家长。
最近,一部动画片《菲梦少女2》因为“人物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着花里胡哨”而被举报为“价值导向有问题”,以致于停播整改。
《菲梦少女》我并没有看过,却突然想起童年经典《虹猫蓝兔七侠传》也一度因家长的举报而停播。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两只口袋》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人类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自己的却总也看不见。
于是,人们常常乐此不疲的挖掘、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信息的交互变得极其的简便。现在的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与我小的时候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已经截然不同了。
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只要孩子们有能够上网的方法,他们就能够肆意的去了解所有自己想知道的东西。
诚然,孩子们还小,思维模式、世界观等等都还没有成熟,也没有能力去分辨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的好与坏。
但是,引导孩子用什么样的姿态去接触这个世界,以什么样的观念去看待是与非,不正是家长的职责吗?
在孩子们因为某些事物而提出的具有争议性的疑惑的时候,去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又引导孩子如何从多个角度辩证的去进行思考,不正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吗?
言传身教,言传身教!
孩子为什么只能看到动画片中可能不太好的因素并进行模仿,是不是也要问问孩子的家长为什么不能看到作品中种种的正面因素啊?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怎么能强求孩子成为符合自己心目中“标准的优秀孩子”呢?
我有一个小我十岁的妹妹,家里面也只有我能够管住我妹妹。
因为上学、上班等种种原因,我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小的时候我妹妹常在我回家又离开之后和家里面的人抱怨“姐姐怎么又回来了!她不要回来嘛!”
是的,我是一个“怪兽家长”。
因为妹妹小我十岁,所以大家都让我要让着妹妹,可我就不。
我如果要拖地,她就一定要扫地倒垃圾;我如果要做饭,她就一定要洗碗;当然,我如果想要偷偷买零食,我出钱她就得出力,零食一人一半。
在我看来,我和她是平等的,我不用去溺爱一般的让着她,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因为她小就可以不做。
在补习机构上班以后,接触到了很多的孩子与家长,让我意识到,可能因为是同辈的原因吧,我对我妹妹的教育理念和很多家长都不太一样。
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既溺爱又严苛。
他们溺爱孩子,什么事儿都不让孩子做,除了学习;他们对孩子又极其严苛,成绩但凡不达到他们的标准,或者孩子但凡对他们的某些决定表示出了不满,他们就觉得孩子变得陌生了,就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
有的时候听孩子们说出来的话,那天真的、不知世事的残忍,那充满怨怼的神情,真的让我毛骨悚然。
再一打听原因,只想到一个词“无能狂怒”。
因为无能,所以怨恨时机、怨恨环境、怨恨世界,越是怨恨这个世界,对待孩子的态度也越是狠厉而不近人情。
记得有一次,孩子们在我面前谈起了早恋的问题,说是学校有学生因为早恋的原因被请家长了。当时我听他们在那儿讨论,他们问了一下我的看法。
我说:“你们现在谈的恋爱吧,大多时候都是一时新奇与冲动,一般都不长久。初中的时候如胶似漆,高中异校,分了,高中还在一起,大学异地,分了,大学还能够在一起,工作异地,分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吧,其实我觉得,谈恋爱会导致成绩下降的孩子,很容易也因为别的原因导致成绩下降。所以,你们真的这么想谈恋爱,想好了,那就谈吧。”
“但是家长和老师不这么想啊。”
是的,家长和老师不这么想。
我能够这么轻松地说出这话,也有一定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的存在。
但是,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的政治书上有一章节就是专门讲的青春期的懵懂。
里面有一个故事,讲的也是早恋。
有一个女孩喜欢上了班上一个男孩,怎么看怎么觉得对方好。女孩的妈妈知道了,让女孩不要冲动,仔细观察观察那个男孩,关注他的优点与缺点。最后,女孩看到了男孩光芒下的缺点,男孩的优点还在,但是女孩不喜欢他了。
看!多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妈妈啊!
这可是十年前我的政治教材上的故事啊!
所以,家长们,我们一起做个“怪兽家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