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仪式与形式

作者: 感光元 | 来源:发表于2016-05-04 11:36 被阅读0次

我们生活在一个恐惧形式主义,却又不得不苟同于形式的世界。社会对个人,个人对社会的期待总是用一款款,条条框框的形式压地我们自己和亲密之人都透不过气来。于是我们认为形式主义成为我们真正深藏在内心的敌人,让我们慢慢习得那单纯麻木的理性。 然而,在我们的亲密世界里,当我们恐惧,摒弃形式,万万没想到,随形式而走的还有那些宝贵的仪式,那些爱的支柱。我们只是错把仪式和形式等同起来而已。

每当我们听到“仪式”,总是能想起过多的负面新闻,那些炫富,炫才,伪善,谄媚,等等让人嗤之以鼻的场景。如果仪式仅仅停留在“场景”“活动”形式层面,不乏太容易被偷换其中的概念。我们所说亲密关系当中的仪式,是超乎一个活动,一个场景的形式的,是亲密关系建立的里程碑,是信任的标志性支柱。

父母给孩子成长当中的赞许,让孩子可以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支持。

父母给孩子每次生日的庆祝,让孩子可以感受到亲人会陪伴我们一起成长,无论如何。

恋人通过礼物表达对对方的思念,是他行走四方时对另一半思念的体现。

恋人当众求婚,宣告世界:“我有对于创造我们共同幸福的决心”;无论成败与否,这都将成为双方信任的一个里程碑。

夫妻的结婚纪念日,让两个人可以一起怀念一路走来的美好,鼓起创造新的幸福的勇气。

孩子给父母的问候,祝寿,让父母可以知道自己并不因淡出社会而被人淡忘,自己的孩子会陪自己继续成长,继续享受生活的美好。

老夫老妻之间时不时的浪漫约会,让双方对于彼此已经创造的王国倍感欣慰,让两个人知道,时过境迁“你仍然是人群中,最美的那道光”。

这些仪式太容易被各种利欲熏心的愿望利用,但其最大的敌人绝对不是人的歹念,而是我们日渐犬儒愤世的价值观,面对欲望的懦弱和毅力的缺失,而这也正是那些“爱无能”的头号诱因。我们更多的时候在乎那些感动,灵性的细节,却忘记了信任的建立不是一个个细节的堆砌,而是无时无刻的守望并通过一个个仪式得以升华。

有人会说,真正亲密的人不需要那些仪式,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言而喻。其实这样的想法,往往是因为我们低估了沟通在亲密关系当中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沟通形式的多样性,因为仪式本质就是一场跨越语言的沟通。

当我们认为婚姻只是仪式,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这个仪式中的形式意义,却没有观察到,这个仪式所代表的对于建立信任的核心意义。并且这样的核心意义,并不一定以婚姻的形式出现。每个仪式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在同性恋还不能结婚的少数国家,人们依然能找到代替婚姻形式的仪式。形式可以缺失,但仪式是永恒客观存在的。

爱本来就是我们跨越一切,从而来建立信任的仪式,更同时是一个个美丽仪式的积累;更是我们创造新的仪式之勇气的来源。

相关文章

  • 爱的仪式与形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恐惧形式主义,却又不得不苟同于形式的世界。社会对个人,个人对社会的期待总是用一款款,条条框框的形式压...

  • 仪式or形式

    我已经忘了“生活需要仪式感”是什么时候开始火的, 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没这个必要,因为仪式更多时候会变为一种形...

  • 仪式,形式

    升国旗,这对每个人而言都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开学第一课,小学的时候,是要求要佩戴红领巾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也常...

  • 青春期需要家庭仪式感

    青春期家庭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仪式感就是使每一天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的本质是爱,是尊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 形式是讲究“塑魂”的艺术

    最近常听人言:生活需要仪式感。由此引出形式,似乎有些牵强,然而二者亦有共性。仪式与形式均指向外在的、外显的、外部的...

  • 仪式感与形式化

    生活需要仪式感。 比如在过生日时对着蛋糕双手合十许愿;比如在新年即将到来之时倒数321放响鞭炮;比如在升旗时行注目...

  • 形式主义与仪式感

    人们大多反感形式主义,但是却总希望生活有点儿仪式感,那么,怎么就是形式主义?什么又是仪式感呢?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

  • 生活需要有仪式感

    题记——生活需要有仪式感。仪式感不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它是对生活的尊重与期盼,是不被日常琐碎慢慢吞噬的那份温情与...

  • 仪式感

    仪式,意思是指典礼的秩序形式。而典礼则指隆重的仪式。由此可以看出,仪式更多的是一种秩序和形式,是比较规范化的形式。...

  • 要仪式不要形式

    工作中,必要的形式不能少,必要的仪式一定要有,但是绝对不能把仪式形式化,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 仪式,是个庄严庄重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的仪式与形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mr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