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丽//弘扬传统文化源于一袭汉服

作者: 徐玲丽 | 来源:发表于2021-07-28 23:42 被阅读0次

因为有一场国学专场的教研活动,老师要求我们穿汉服,虽然平日里喜欢立领盘扣的旗装、茶服,从舒适的角度看还是喜欢棉麻土布,而对于汉服,一直觉得如若没有深入了解文化,很难驾驭,稍有不慎会显得不伦不类。

曾经在某音上刷到了有游客穿着汉服游故宫,娉婷婀娜很美,可是有网友开始丢“臭鸡蛋”,原因是脚上一双“小白”漏了出来,大煞风景,穿什么本无可厚非,可是在键盘侠的口水里却读出了鄙视,汉服配小白鞋真没文化!不是要配汉服鞋(翘头鞋)?

和新新人类的女儿游唐城,可以穿汉服盘发、造型在里面呆上一整天,我也有点心痒痒来一场穿越可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女儿对此不屑,总是能从迎面而来,擦肩而过的游客中找到亮点“龙母”!“JK”!不明故里,原来是“穿山甲”(穿着山寨裙子的人)有些不能叫汉服,充其量只是一个汉元素!我惊诧孩子对此的了解,在我看来,通勤装着汉服必成趋势,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在日本着和服上街很正常,在中国着汉服除了好看仙气,还会被骂疯子,这关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之前带团建活动时有小朋友告诉我,“汉服是汉代的衣服”!我有点犹豫要怎么和孩子去讲她的衣服很美 、很有文化!

到底汉服有着怎么的前世今生?

一,汉服的起源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的最早起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黄帝时期。如《史记》曰:“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并认为“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当然,这种看法是在圣人史观下的一种认识。但是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学家认为中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麻布来制作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蚕和丝的发明者。

宋代百姓穿棉麻,富贵人家就是绫罗绸缎(纱、绢罗丝绫缎)在传统中国,服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基本的遮羞、取暖、审美的意涵外,最重要的还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义。

我们知道中国古称“华夏”,华夏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义。如《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而《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则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这里提到两个概念,即中国和华夏,它们都是一个文化概念,即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发达程度。基于此,中国便有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二,汉服结构

结构从上至下分为领、襟、衽ren、衿jin(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裾ju(衣服的前后襟)、袖、袂mei(衣袖,如联袂)、带、韨fu(古代祭服前的护膝围裙,系玺印的丝绳)等十个部分。

其实汉服包含着一整套的服饰系统,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就衣裳本身来说,也是两个概念,即上衣下裳,衣接近于我们今天的上衣,而裳则是裙裾。

汉族女子所佩戴的首饰共有八种,即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女子所佩戴的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交领右祍;左襟压右禁,左边在上(古代特有的文化含义)。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有六处包含“左衽”词汇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华夏故土沦陷的沉痛心情和收复中原的坚决志向;再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总结并反思汉族历史教训时,痛定思痛,多次提及“左衽”,用以表示汉族人民遭奴役或华夏文明的沦落。

中国的传统汉服,两边衣襟的穿法,自古以来都是左襟叠盖在右襟之上,因为衣襟是朝右开,所以便称为“右衽”。这种穿衣方式的起源,当然为了方便惯用右手的人伸手入怀中拿放随身物件。

但既成正统之后,“右衽”便成为华夏文化“尊礼成服”的概念里一个基本象征“文明”的符号,可以用来识别“左衽”的蛮夷之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穿汉服的讲究也颇多,弘扬传统文化从着汉服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玲丽//弘扬传统文化源于一袭汉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ot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