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有知识,只要愿做有心人。
大儒巷·德邻堂 的吴士玉故居,大厅后檐的砖雕门楼。题额“竹苞松茂”;上款为“丁未秋日”;下款为“徐葆光书”,东侧有两方印章,“徐葆光印”与“太史氏”。
“竹苞松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太史氏”是对史官的称呼,清代修史工作归翰林院,徐葆光中探花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因此可以称“太史氏”。结合落款人姓名和印章,以及明清时期并没有其他叫“徐葆光”的翰林,“竹苞松茂”题字者被认为应该就是中过探花的徐葆光。
徐葆光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任副使册封琉球嗣王,写下的《中山传信录》,是一部光耀海内外的重要典籍,这是他出使琉球国的实录性史书。除前后序言和附录(中山赠送诗文)外,《中山传信录》正文共六卷,全面性、集成性地记录了琉球社会、历史、文化、风物,是考察琉球国的“百科全书”,以确实可靠的文献史料证明了钓鱼岛的归属,清楚地表明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据记载,徐葆光长身玉立,仪度秀伟,以高才驰骋交游,文章堪称天下之豪。
砖雕上的丁未年是雍正五年(1727),徐葆光在这处砖雕门楼上留下的题字,也是苏州古城内目前所知的唯一保存至今的“徐葆光古迹”。
徐葆光(1671年-1740年),榜姓潘,字亮直,号潜溪、澂斋、二友老人,江南苏州府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何焯高弟,中国清朝官员。徐葆光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考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徐葆光的才品为馆阁之冠。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任副使册封琉球嗣王。以御史记名,雍正十二年(1734年),病归。乾隆五年(1740年),徐葆光去世,葬于长洲朱砂墩夜字圩,祔其祖墓。徐葆光工书。其古文辞语明峻纯洁,诗作雄健。著有《中山传信录》《奉使琉球诗》《二友斋文集》《二友斋诗集》《二友斋词集》《海舶集》《淳化阁帖考》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