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辆时光车,能载我去游览曾经的岁月,我想在我的故乡站定,好好的看看那时的故乡,看看它随时间流逝而发生的变迁,也看看自己的过往。

故乡就像生活的背景布,和我们的人生密不可分,承载着我们的成长。我的故乡是沈阳。它并不耀眼,甚至显得有点老派得跟不上新发展的步伐,却让我深深眷恋。
虽然它旧日的光辉已被尘埃遮掩,但我依然爱它如初,因为透过它我看见了自己生命的绽放,也看见了它略显笨拙却一直努力奔跑的样子。

小时我常想,为什么总把祖国和故乡比作母亲呢?长大后我慢慢有了答案。我想,也许因为他们像母亲一样爱并包容着这片土地上每个不尽完美的我们。

也许有人学习不够好,习惯不够好,不够上进;也许有人不够体面、不够博学、不够善良;也许还有人沾染恶习、伤害他人,甚至做出违背道德和法治的行为,亲人会指责、朋友会离开、爱人会离去、社会会防备、人们会提防。唯有故乡,当我们疲惫或迷途知返,会和母亲一样默默无言的包容、陪伴并毫无偏见的接纳我们每个人。故乡是我们在人生退无可退时,仍然可退守的最后一隅。

童年时,我对故乡没有太多的概念,只知道这个城市里有我爱的亲人,我爱的小朋友,我爱的零食和游戏。那时,于我而言,故乡就是快乐。
我是个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一堵红色的围墙把位于城郊的院内外隔成了两个世界。与院内宽敞干净的平整路面不同,院外是一条窄窄的小路,不时有马车路过,不时有人摇着一个黑色炉子为孩子们嘣爆米花。那时的我常和院里的小朋友们在门前那条窄窄的马路上玩耍。

偶尔有节日,我也会和小伙伴们悄悄爬上某辆马车,晃晃悠悠的蹭着马车到附近繁华一点的村镇看看扭秧歌儿的大戏。秧歌里的衣红袖绿、夸张的妆容和彩色大扇,随着身体和乐曲摇摆,摇摆出和周遭不一样的色彩与热闹。

城市中又是不同。每次到城中的姥姥家,我都喜欢和同学一起站在阳台上飞出浪漫的纸飞机,看着它落在前面的矮房顶和院里的泥地上。马路边儿更是孩子们的天堂。我们常在路边的树间系上用轮胎或胶皮手套做成的皮筋儿,蹦蹦跳跳,并不时用眼瞄着马路,盼着那个用自行车拖着大箱子的叔叔扯着嗓子喊出我们最爱听的声音——“雪糕—皇姑雪糕—两色两味蛋卷冰淇淋。”

如果幸运,偶尔还能遇见耍猴的艺人出现在院子附近。一只灵巧可爱的小猴穿得像个调皮的孩子,应声做着一样样可笑的动作,我们则乐的前仰后合。还有那公园里做糖人儿的叔叔、路边卖零食的小店、校门口拿着饭盒卖糖稀的奶奶和树下的蚂蚁洞,一起勾勒出故乡在我童年里的一幅幅画面。

我在长大,沈阳也在变迁。我心里对故乡的关注也不再只是家门前的马路和小店。文化立交桥的通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故乡带来的骄傲。那时的文化路已经很宽敞了,但鲜有汽车,更多的是间或出现的公交和让人显得风尘仆仆的自行车。他们从四面八方奔向80年代末四层的立交桥,显得体面而傲慢。
一日晚饭后,姥爷说带我去看文化路立交桥。我开心的跳上他的二八自行车后座,一边听姥爷讲着沈阳的历史,一边好奇的想象着立交桥的样子。站在桥前,我把头高高抬起,又扭着头足足平转180度才把它的全景尽收眼底。我永远记得那一座大大的桥在我小小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震撼与骄傲。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一段时间里,沈阳一时间多出很多名片。在父母的陪伴下我登上了高耸的彩电塔,在会旋转的餐厅里吃了一顿高级晚餐,还目不暇接的在展览馆里见识了南方的真丝和内蒙的羊毛线。

每逢新年前,更是要和几个同学到包罗万象的五爱市场挑选新年卡片。学校的周围也热闹了起来,就连学雷锋的项目都从擦车变成了去沈阳第一家礼品店梦之花去打扫卫生。新修好的商场里那自动上下的电梯更是成功成为小学生们的新宠。每到午间,从学校里溜出的我们不知要在那里上上下下多少次。一个个的新鲜事物让我们每天都处于新奇之中。

入伍时,我第一次离开了故乡沈阳。再回来,沈阳已经变得越来越现代和开放了。人们早已习惯了高楼大厦和商场电梯,娱乐的多元化悄悄绽放。年轻人的娱乐不再局限于录像带和游戏机,青春四溢的人们涌入了歌声飘摇的KTV,速度与音乐并起的旱冰场,热辣刺激的迪厅和小资与暧昧并驾的酒吧,楼房多了彩边,树上挂了彩灯,我的家乡沈阳好像忽然变得活泼俏丽、神采奕奕。

沈阳和所有城市一起被卷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然而当它被裹挟着捡了一波经济红利后,这个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城市,这个肩负着新中国建立重任的中国长子,这个生产了第一枚共和国国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第一台巨型变压器的城市,这个靠重工业在建国初期为全国输血的城市,却在新时代的经济浪潮下显示出了步履的沉重与落寞。

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在沈阳的发展史上,重工业对于沈阳的意义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中国最需要重工业和经济支撑的时候,沈阳发展了重型机械厂、沈阳机床厂、沈飞、黎明发动机厂、沈阳鼓风机厂,奠定了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在重工业和经济上为全国输血。
如今,同样因为重工业比重过大,国有企业众多,潜移默化的养成了沈阳保守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曾经经济发展的助力器随时代车轮的转动,变成了思想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桎梏。

也许在时代的赛道上,沈阳奔跑的不如北上广和思想开放的南方城市轻盈,也许在发展和解放思想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羁绊。但它至今仍然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和军工生产地。
在很多省市全力在经济和创新上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时,也许它的GDP不再显眼,经济不再辉煌,可它依然默默无言的选择承担军舰、飞机、航空发动机等生产重任,为国之利器的设计生产和国家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我想对于沈阳,对于辽宁,对于东北,也许他们没能在经济上发出耀眼光芒,但仍然在自己承担的使命上熠熠生辉。
沈阳,我的故乡,我知道你始终在努力奔跑。当脑海里响起:“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这熟悉的旋律,作为沈阳人,我是骄傲的。
奔跑的故乡,我爱你!
作者:苔花花,女,1981年,宝妈,公务员。喜欢阅读和初试写字的简书小白一枚,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我相信我会等到那一天,等我的努力慢慢的开出花儿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