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疫苗事件让全国人民都炸开了锅。
对于这样的恶劣行径,群众可谓是恨得咬牙切齿。
对行业秩序的叹息,对监管部门的失望,再次引发了移民的呼喊声。
在愤怒的情绪的引导下,三聚氰胺和三色幼儿园的事件也全部被翻了出来。
事实上,只要一有类似的社会新闻,移民的呼声就会爆发一次。
而对于当初能留在国外却选择回国的留学生群体,人们此时只有不解:你瞧你,回来干啥?
食品安全,医疗先进,人民友善,生活节奏慢,无加班,无雾霾,澳洲怎么看都是宜居的国家。
但澳洲并非对所有人都宜居。
01 多民族共存,而非多民族融合。
大多数澳洲留学机构,都会为学生描绘出“多国人民和谐生活”的美好景象。
这不是真的。
澳洲是多民族共存,而非多民族融合。
从墨尔本放学回家途中,中学生和高中生的扎堆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白人堆,黑人堆和黄人堆。
或者,很难得的,少数的,零零散散的混色堆。
肤色不是社交分群的唯一标志,最显著的,还有国籍。
比如亚洲人,都是一个肤色,但仍分有中国堆,日本堆,韩国堆,马来堆等等。
此外,根据不同国籍所导致的房产分布是很清晰的。询问澳中房产商,便知一二。
他们能快速给你指出哪块地方黑人住着不要买,哪块地方是白人区,而哪里,又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下。大有各自为政的含义。
人们也不是故意要画这么多“三八线”,没有人去宣扬和崇尚,但它就这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而这样“自然而然”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像相斥的吸铁石,带着一股难以违背的力量。
更麻烦的是,除了群体分布问题,还有不同群体在澳洲社会中的主导、附属情况。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澳洲社会仍是白人主导的社会,国人的融入情况并不是很好。
比如,文化差异所引发的奶粉代购问题,社交表达问题,就业薪资问题等等,无不增加群体间的隔阂。
华人会无奈又愤恨地给一些澳人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而某些澳人则继续摆出鄙视华人的姿态。
同华人明目张胆地歧视黑人和鄙视印度人的姿态一摸一样。
有些事情,大可不必上升到种族歧视,不过是种族差异罢了。
这样的差异客观存在。它非刻意,却融在了骨子里,难以消融。
我至今还记得,某次在火车的车厢里,看到满车厢的白人,作为唯一黄种人的不安。
某位澳洲白人友人也曾表示,即使是在自己的国家,在第一次踏入满是中国人的华人餐厅时,明显地感受到了局促。
当自己属于多数分子时,不会耐心去体会少数分子的感受。
而当意识到自己是某个社群中的少数分子时,更倾向于保持沉默,并且会产生害怕被排斥和孤立的不安情绪。
不因肤色和国籍而形成待遇差异,这是政治正确,但是也要诚实面对不同人种群体间的社交差异和心理障碍。
人们都喜欢和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这一点在种族交往之间显得尤其明显。
有些人抗议道,我也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我甚至和外国人结婚了。
这是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不是两个群体的交融。
有多少人能勇敢突破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与外国人牵手呢?
2 本土社会,真值得硬融?
融入社会,不是你与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与一群人的问题。
有句话叫:圈子不同,不要硬融。
但在澳洲,居然有人把“总是和中国人混在一起”认定成”沉溺于舒适圈”和“不上进”。
朋友们不止一次为“融入华人圈”和“融入白人圈”而进行过争辩。
首先,什么是融?
尬个聊,吃个饭那真不叫“融”。
最简单粗暴的例子;别人抛出的梗你能接上吗?
当老师说了一句让国外同学们哄堂大笑的话,而你在纠结嘴角是否应该上扬,这样场景还记得吗?
同样,你说一句“同样是腰椎间盘,何为你的如此突出”,外国友人也只会一脸懵逼。
也许在思考要如何翻译出喜剧吐槽感时,你就已经放弃了,只能说一句“great”。
国人鼓起勇气和老外尬聊的场景太多了,勇气可嘉,但是看得人实在胃疼。
太多人以为,跨国交流只是简单的英语水平高低问题,其实问题远不止此。
吃的是中国料理,看的是甄嬛传,聊的是迪丽热巴;
乐的是家乡亲人朋友之乐,悲的是留学考试作业之悲;
叹的是国内社会问题之叹,哭的是他乡华人境遇之哭;
拿起手机刷的是抖音、微博和微信,放下手机看的是苏童、余华和莫言;
遇到麻烦“退一步海阔天空”,闹了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来澳洲就下了脸书和推特,这么多年一直没怎么用。
此国人所追捧的我不关心,我分享的故事此国人不在乎。
这也是为什么留学生们会感慨“出了国才知道自己多爱国”,“出了国才知道中国文化之根有多深”,“出了才真正体会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敢问,这是一种“不上进”吗?
真的值得把作为中国人的思想、习惯和娱乐点都去除掉,强逼着自己去学习和接受国外的文化,只是为了融入当地社会吗?
在墨尔本,大多数华人还是愿意活动在范围窄小的华人圈。
因为和白人社会相比,这才是让人更加舒适、安全的地方。
3 孤单,人生的终极话题。
“好山好水好无聊”简直就是对澳洲的精准概括。
在旁人看来是装逼句,对切身体会的留学生来说是无奈句。
不少人感受到,很孤独,但是又难以与旁人建立联系,因此更加地孤独。
在他乡,没有归属感,没有参与感。
听说去塔斯马尼亚留学的人每天都闲到去河边钓三文鱼吃,旁人大概是羡慕地口水都流出来了。
只有澳留学生知道,一个人去河边钓鱼,是怎样的境地。
现在的年轻人,有聚会,有火锅,有桌游,有蹦迪,有shopping,有电影,有帅哥,有美女,谁会去钓鱼?
此前不久,有澳政策出,去塔斯马尼亚如果读几年书,可以加移民分。
有个想移民的小伙伴死活都不肯去:“这他妈不就是被流放了吗?就这么把自己的青春浪费在这个没人的破地方?”
要忍受的孤单,可想而知。
有人说了,那就多出来晃晃,多结交几个朋友呗。但是事实证明,建立一个稳定的团体,在澳洲并不容易:
交通设施和天气都是阻碍聚会的两大利器;
娱乐设施的落后让人感到丝丝睡意(除非爱去酒吧和老外侃大山);
学业压力大,从期中开始,基本告别团体活动(小组作业除外);
高戒备心和无人情社会,让留学生们变得敏感和不信任。
孤单的关键是“无人”。无人依靠,无人倾诉,无人支持,无人分享。
至此,干净的空气、美丽的环境、安全的食物都不再有意义,它们只是维持肉体存活的工具而已。
曾有个选择题,问,给你1000万,让你一个人去孤岛上生活5年,生活设备样样齐全,你是否愿意。
这其实在变相拷问,你的日常社交,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在国内可以是非常独立的人,一个人吃饭,逛街,坐车完全不尴尬,甚至一个人旅游乐在其中。但这样的人来到澳洲,居然孤单得痛苦不已。
澳洲室友一放学就都回房间了,日常交流只有电子设备、老师和小组作业同学,这样的社交量是完全不够的。
在国内大学,即使平常一个人行动,回到寝室后仍然和室友保持着分享和交流。同住一室,关灯后侃大山,这样的快乐多么令人怀念!
衣食住行是物质必需品,社交是精神必需品。
它就像盐一样。看似不起眼的平常物,失去了才知道“无味儿“到底是个多么磨人的味儿。
关于澳洲移民,有个公认的规律:“有对象的容易留下来了,没对象的都回去了。”
难以融入本土社会,又没有相互扶持的伴侣,味同嚼蜡的日子的确难以忍受。
曾有人说把父母有接过来,一家人在澳洲团聚就有伴了。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将父母也拉入了孤单的坑。
由于年龄问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比我们还差。我们将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和思乡之情。
如果你都过得不开心,常常自我怀疑,又谈何照顾父母呢?
移二代也面临身份澄清的问题。他们接受这上一代中国家庭文化的影响,学习着西方文化教育的熏陶。既不像外国人,也不像中国人,
这个群体更像是在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隔出的一条线。
他们,又会面临怎样的孤单问题呢?
4 自己觉得宜居,才是真宜居
回国还是留澳,这个选择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是命中的一个大坎儿。
每个有机会留下的人,都花了不止1年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
显然,这不只是一张绿卡的事儿。
站在人生不能两全的分叉口,触动到的是更深层的哲理问题: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不少人仍在两个分叉口徘徊:在国内动着回澳的心思,抑或是在澳洲,一边踩着签证期限咬牙苦撑,一边想着回国算了。
关于移民选择,众说纷纭。
从经济角度的,人权角度的,医疗角度的,环境角度的等等。
中国好抑或是澳洲好,很多人不过在自我欺骗而已。
一个回国的朋友给出了最简洁明了的答案:墨尔本没有值得我留恋的东西了。
这样的答案,我很欣赏。
自然,不少同胞在澳洲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同样做出了对自己而言正确的选择。
因此,不要被各种宜居城市排名,疫苗、打架斗殴等新闻扰乱思绪。
了解自己,看清本质,才是做出选择的第一步。
自己觉得宜居,才是真宜居。
移民选择,不过是人生的一场演练。
余生还会遇到更多抉择。
愿每个人在分叉口,都能坚定地、无悔地,朝着一个方向,勇敢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