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历史有意思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3:十常侍之乱

《三国演义》3:十常侍之乱

作者: 周雨聊管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08:39 被阅读141次
《三国演义》3:十常侍之乱

史学大师吕思勉说,“论起汉末的分裂来,董卓确是一个罪魁祸首。”

三国的纷争,源于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东方州郡的起兵讨伐董卓。

但董卓身为汉将,曾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讨伐黄巾起义,虽然数次失利,但并无谋叛之举,依然身肩重任,驻守西边,何以成了众矢之的?

这就不能不提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其实不是十个人,而是十二个。

这十二个人是宦官,任职中常侍(汉朝的官职名,西汉时为虚衔,东汉渐权盛并由宦官专任,人数也有4到10再到12),他们以张让、赵忠为首,横征暴敛,卖官鬻爵,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成为一个强大的宦官集团。

上篇提过,灵帝曾表白,“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张常侍指的是张让,赵常侍指赵忠。 皇帝对他们宠信有加。

黄巾暴乱时董卓讨伐失利还能安然无恙,就是贿赂了十常侍为之说情的缘故。后来他从边陲进入京城,也和十常侍有关。正是为剿灭宦官,大将军何进才召董卓来。

何进作为国舅大将军,对付区区几个宦官,居然要引入外兵,听起来匪夷所思。究其原因,固然是“有勇无断”,智慧不够,主要还是宦官势力太强。

前朝有过外戚想杀宦官,结果走漏了消息,反被宦官杀掉的例子。有此前车之鉴,何进不能不有所顾忌。

不仅如此,他还投鼠忌器。

鼠自然是宦官,那谁是器?何进的妹妹何皇后是也。

灵帝临死前做了件蠢事,把喜爱的皇子刘协托付给最信任的一个宦官叫蹇硕的。意欲何为很多没法考证,但影响无疑很不好。

皇室内部直接分裂出两派,一派是皇太子刘辩+母亲何皇后+国舅何进大将军,一派是皇子刘协+董太后+宦官。

理论上说,无论谁当皇帝,对宦官影响不大,但蹇硕既有灵帝之托,自然就站队了刘协。皇权争夺是你死我亡的。宦官们很精明,擒贼擒王,骗何进入宫想杀掉,没成功。何进倒是一鼓作气,抢先立了刘辫,蹇硕成为牺牲品,被杀。

随着斗争加剧,何进想把宦官全部搞掉,便召集了一群人商议。袁绍、曹操、卢植、丁原……都在其中,可谓群星璀璨!

那时的曹操还是身着妖艳红衣的小县长,但已见识不俗。指出宦官集团是政治现象,由来已久,劝何进“徐图之”。袁绍则是世家三公的有名望地位的世家公子,还是很有煽动性的愤青。他的对策只有一个字,“杀!”

最关键的人物----何进的妹妹何皇后,她也明确反对一锅端。她说,你把他们都杀了,让我天天看着那些士人官员吗?

这三个人,曹操最有洞见,却被嘲讽是宦官的干孙子所以替其说话。袁绍最激进,想来身为士族豪强,党锢之祸中深受其害,和宦官自然势不两立,杀之而后快,也能在世人中谋取高名望。

何皇后的反对,原因不外乎三点:感情或生活上对宦官的依赖,何氏兄妹曾赖宦官扶持;没意识到宦官其实是刘协而非儿子刘辨的队友;还有,宦官长袖善舞,找了何皇后的母亲和弟弟做她的思想工作,说何进之所以想杀掉所有宦官,是为了自己专权等等。

之前与董太后一派争权,她和哥哥何进是盟友。如今儿子做了皇帝,她代表皇权,何进则是外戚,盟友变竞争对手了。所以,对第三方政治势力的处理,她有心也好,无心也罢,都必须谨慎。

初看《三国》时,以为是何后坑哥哥,多少有点冤枉她了。但兄妹俩政治敏感度和手腕都不够,确是真的。

尤其何进,天时地利都有了,再能多点脑子,形势将大好,不会有董卓,或许也不会有三国的开启…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灵帝死后,何进抢先立刘辩为少帝,包括后来鸩杀董太后,作为皇权斗争手段都无可厚非。雷霆手段夺了大权后,在宦官问题上,智商开始严重下线,白白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见何进顾虑何后而犹豫不决,愤青袁绍出了个“好”主意:引外兵(董卓)入京,生米煮成熟饭,逼何后就范。何进一听,大叫“好计!” 但除了他和袁绍,其他人都认为是馊主意。

卢植说,董卓为人,面善而心狠,引来豺狼会吃了自己。曹操说,根本不用兴师动众,“一狱吏足矣!”何进的下属陈琳也是反对的,奈何何进统统听不进去。然后计划有了,他又迟迟不行动,有心退缩。

这边宦官们却出手了。

他们假何后(此时为何太后)诏宣何进进宫。袁绍等劝称病不去,何进大无畏的说能奈我何(第一次被骗早忘脑后了)。去了,然后头颅被宦官砍了,扔出宫门外。 见此,守在门外的袁绍等冲进去,火烧宫门,全城捕杀宦官。

风云变幻如此莫测,高高在上的何氏兄妹瞬间天上地狱。与此同时,雄赳赳的董卓来了,他趁乱摇身一变成了太师,权倾朝野。

董卓的兵很强,用现在的话说,“特别能战斗”。

他们多是关西凉州一带人,在东汉后期上百年间不断和羌人作战,锻炼的非常强悍,但同时,也染上了羌人野蛮的习性。战场上这或是优势,在京城这个需要发挥政治智慧的地方,还一味靠武力飞扬跋扈,显然不妥了。

董卓显然没转过弯来。他位高权重却本色不改,--依然粗野残忍,动辄杀人为乐。更不懂不约束士兵,常纵容奸淫抢掠,搞得朝臣惶恐,百姓不宁。

这样的董卓,很难被势力强大的世家豪强接受,不愿与之共事,更不愿居于其下。

后来,董卓打算废皇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此‘大逆不道”正好给了豪强们一个口实,----借讨伐董卓复兴汉室之名,行分裂割据之实。于是乎,初平元年,东方各地刺史、郡守,以讨伐董卓为名起兵,号称“十八路军”。

各路英雄好汉浩浩荡荡聚集而来,但各怀鬼胎,讨伐以失败告终(否则就没有司徒王允派貂蝉使美人计了)。

但从此,“大的割据州郡,中的割据县邑,小的也在乡里称王”(何兹全),割据局面正式形成。

可真是,倒了十常侍,来了董太师。国家继续水深火热着……

谁能拯救出水火?

其实那个人,在十常侍之乱中已崭露头,他就是--曹操。

敬请期待下篇,“《三国演义》4:曹操的领导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3:十常侍之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yz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