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朋友就读书吧,只要你不抛弃它,它绝不会抛弃你。
——题记
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但最近比较多地看到、听到、谈到读书的事,也就想起很多读书的事,于是敦促自己记下来。
01 街头的旧书摊
与书有关的一些事
某周日在街上闲逛,看见一个书摊,摆摊的是一个身板硬朗的阿姨,她把每一本书都用塑料袋包着,袋子外面写着卖价,一本本整齐地摆在地上,跟以前见的书贩不大一样。我随便拿起两本看了看,是正版旧书,立刻来了兴趣,找了个舒服点儿的姿势蹲下,准备败几本回去。
卖书的阿姨很健谈,一口地道京腔,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思路清晰言语流畅,或跟挑书的人或跟自己,不停地说着。哪本书是谁写的、写的什么、谁译的、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哪一年出版的……如数家珍。
“这一套是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手写版的,网上卖1200呢!”
“这,这俩本都是王夫之老先生写的。”
“三言二拍,冯梦龙和凌蒙初的,都是教人做人的道理的。我真佩服那时候的老先生,就踏踏实实坐在家里搞学问,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与书有关的一些事
与书有关的一些事
“有一回我在政法大学门口摆摊,有个孩子问我《青春之歌》是不是抗日的!你说他们都看不看书啊,那可是大学生啊!”
“现在的人都怎么回事啊,都不爱看书了。我儿子39了,连杂志都不看!”
“看书多好啊,我就爱看书,这些书都是我看过的!我情愿穿得破点儿吃的赖点儿,也得有书看!”
我搭话问阿姨:“您这么爱看书,您儿子怎么没受影响啊?”
阿姨说:“唉,谁不说呢!不过我闺女看,我闺女现在还写书呢!以前当老师,后来辞职,专门在家写书,都出版了好几本了!”
哦哦,真好!读书也是看人心性,可能有人天生不喜读书,也不好强求,好在阿姨还有个爱读书的女儿,也不是太遗憾了。
有人问:“看您也不像缺钱的人儿,这么好的书,留着呗!”
阿姨愤愤道:“儿子说书太多没地儿放,要给我当废品买咯,那可得多可惜啊!我跟这儿一摆,买的肯定是喜欢的懂书的啊!”
哈哈,聪明的阿姨,顺便就把买书的夸了。
“人得多看书,多看书才有底气,有底气人才有力量!”阿姨说。
我挑了几本回来,都是须凝神静气才能读的书,现在缺的,就是这种状态。
与书有关的一些事
02 爱读书的父亲
我的父亲跟那个摆书摊的阿姨是生于同一年代的人,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精神生活贫乏,人们更珍惜读书的机会,父亲虽然没上过几年学,但却读了很多书。
当年为了能上学,父亲十几岁就从四川老家跑出来,结果外面的世界不但没有上学的机会连活下去都很难,几经周折,向往着“北大荒”的父亲误撞到了呼伦贝尔草原,并在那里工作到退休。父亲工作认真努力,也小有成就,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他学历不高,进步与成绩都跟他热爱读书不无相关。
在我上高中之前,几乎没有什么跟父亲交谈的记忆。从这点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父亲工作很拼,每天很早就走了很晚才回来,几乎每天晚上我们都要给他留饭,还要烧好开水灌满暖水瓶,因为他每天都要在书房喝茶看书到深夜。
父亲看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用红蓝铅笔在书上做批注,从红蓝字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他喜欢哪本或者哪本看了多遍。年纪大了之后这个习惯依然保持,只是在他的笔筒里除了红蓝铅笔,还多了一支放大镜。
母亲去世后,父亲执意回老家生活,我说,那就把北京的房子出租给你换些银子吧,他同意了,但心心念念放不下的那些书。书自然是要好好存放的。我和弟弟分门别类地把那些书用纸箱装好,一箱一箱地摆在地下室的货架上,竟把地下室摆的满满当当!
那天从书摊回来我给父亲打电话,逗他说要不我也把您那些书卖了得了,父亲说:“那可不行!”末了还让我问问那个阿姨家有没有《尼克松回忆录》,“那老宋头儿借我的《尼克松回忆录》一直都没还!”我的老父亲说。
03 “勾引”学生读书的数学老师
我从小并没有被父母要求读书,但工作后我可能是最爱要求学生看书的数学老师,尤其是当班主任的时候。
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时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差,有一次跟师傅去学校仓库找东西,居然发现了几个小书柜!我如获至宝,挑出一个比较好的搬回教室,然后发动学生们捐书,一个没留意,把这一场无意而为的活动搞了个轰轰烈烈,我也为此获得了大大的表扬。
这些年学校的条件好了,教室里不止安装了空调,还配备了大书柜,并且每个学期都会拨购书款到班,让孩子们自己买书,钱不算多,每班200,但于学校已不易。
记得第一次领到钱的时候我一来没有经验,二来想把钱花得值当,眼看着别的班已经把什么必读名著啊双语鸡汤啊一本本上架,我们还在个人向小组荐书小组向班级荐书忙得不亦乐乎,后来领导在全校大会上悉数点名表扬了除我以外的所有班主任,这算是我遭到的一个大大的批评吧,哈哈!
其实我被“不表扬” 的时候我们的书已经在当当网下单,书都是孩子们想看的,有关于乔丹、李娜、林丹的,有东野圭吾、郭敬明、九把刀写的,有《追风筝的人》、《萤火虫小巷》……记得后来有一本《谁的青春不迷茫》被借到看烂。书还没到的时候就已经被预借一空,图书管理员在书柜上贴了广告语:好书在路上。
现在回起来真是嗨皮得很!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那波孩子初三毕业时对我说,他们知道当时为了他们读书让我受了委屈……哈哈哈哈,孩子们真是太可爱了!
其实对我而言,当看到别班的书买来就束之高阁我班的书被抢被看烂,批评表扬神马的,都是浮云。我清楚自己的目的是勾引孩子们爱上读书,并不为一时的工作,更不为领导的评价。直到现在,他们已经高中毕业上了大学,好为人师的我还会时不常给他们推荐书看,当然,他们也会推荐书给我看,多年师生已成书友。
好为人师的我总喜欢给人家推荐书
04 读书与生产力
说来也怪,尽管父亲爱读书家里藏书也很多,但我们小时候他并不要求我们读,书房的门还经常锁着。偶尔也有忘了锁的时候,每每发现这样的机会,我必溜进去偷书,由于做贼心虚,偷的书不成系统毫无章法,中国的外国的现代的古代的,抓到什么看什么。《一千零一夜》《青春之歌》《牛虻》《聊斋》《福尔摩斯探案》《西行漫记》《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大卫科波菲尔》……都是那时候看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记得那时最爱的是《新华月报》,每期都会有一两篇小说,后来发现那些小说的作者都是牛人,比如肖复兴、刘心武、张抗抗、湛容……
偷看的书给我带来很多新奇的东西,见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和世界,肯定也影响了我之后的对生活的选择。不过我一直没问过,父亲那时偶尔忘了锁门是不是故意的,但他确实用这样的方式让我爱上了读书,直到现在,不管看不看,不管看得多与少,我总要在包里背一本纸质书,否则就不踏实。
也许是青少年时期读书的习惯,也许是自己能力水平有限,直到现在,中年的我读书依旧是不成系统没有章法,可能上午看刘慈欣下午看王阳明,可能左手《断舍离》右手《投资论》,有一次先生实在忍不住,认真地跟我谈了一次话,谈话主题是希望我以后读书不这么“任性”,他说,你花了这么多时间成本来读书,什么时候能把它们变成生产力?
生产力?没认真想过。貌似是故作清高地不屑去想,实则是才疏学浅想不明白,总之,没认真想过。
这个问题让我困惑。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并且必须给出答案。
答案思考并整理中,待续……
与书有关的一些事













网友评论
苍蝇式开始,蜜蜂式前行。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