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劳亭》·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意为:天底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啊,就数这送客远行的劳劳亭。春风知道俺们心里苦啊,有意不让柳枝发芽吐叶。
这首五言绝句从字面上看,意思浅显得像大白话,几乎不需要什么过多的讲解。但是,要想明白这诗的妙处,那就不得不说“柳”在送别中的意象。
折柳送别的传统由来已久,说的是:送客远行,送行者会折下路旁的柳枝送给客人。因为“柳”和“留”同音,意思是希望客人留下来。当然,也有即将远行的人自己折柳,意思是不舍得离去。
其实,这就好比你一边着急忙慌地帮丈母娘收拾行李,一边皱眉撇嘴地对她说:“哎呀妈,您怎么说走就走呀?!再多住两天不行吗?”看着丈母娘满意而欣慰的微笑,你肯定心想:“出租车怎么还没到呢,我得打个电话催一催。”
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正确的留客方式压根儿就不是什么虚假客套的“折柳”,而是“投辖”。
投辖,说的是东汉大侠陈遵为了留住客人,直接把客人的车轱辘给卸了;就算客人家里着了火,他也走不成。
别的地方我是不知道,记得我小时候,我们枣庄乡下还有这样的风俗。当然不至于卸车轱辘了,但强行拦住甚至锁上客人的自行车,或把客人重要的行李给藏起来之类的事情还是发生过的。现在似乎是没有这种现象了。可以理解,社会在进步,风气在改变。大家都忙,忙着挣钱。你敢强行留我?!我一秒钟几十万上下,你跟我谈情谊?!
不管怎么说吧,在古代,无论你对客人是真心挽留也好,还是客套客套也罢,临别之际,柳枝总是要折的。
借用形式化的“柳”来委婉地表达挽留的意思,这也正是我们历来崇尚含蓄之一例。
不过,我不免疑心:为何不折石榴枝或松树枝?“榴”岂不更像“留”?“松”岂不意味着“送”?
后来我一琢磨就明白了:石榴枝不好折,韧度极强不说,关键是有刺儿,扎手。松树呢,越长越高,动不动就十几米,而且“松柏无垂枝”,枝条上扬,不好下手。甚至大部分松树都是针叶,扎起人来也不含糊。所以,要是没练过二三十年轻功和铁砂掌,就别打这二位的主意了。
柳树就不同了。抛开“柳”“留”同音不说,一来,它适应度高,哪都能栽种;二来,它枝条长且下垂,无论它长多高,总有一些枝条垂得连郭四老师都能够得着;三来,它枝条虽有些韧性,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脆的,容易折。
如此说来,不折柳折谁?柿子当然要捡软的捏;这条真理古今通用,雅俗共赏。
回过头来再看看这首诗,你就不得不佩服大白了。
很明显,本诗写于春初,那时柳树还没完全透漏生机,至少枝叶还没舒展,反正是不绿。这对于送别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虽然不见得是多坏的事,但总让人心里不痛快。你想,他老李正愁没办法挽留朋友呢,好不容易看见了柳条,嘿,它奶奶的却不是绿的!所以俗话说得好:要想生活过得去,就得给朋友弄点绿。
柳条不绿,那怎么办?大白总不能说: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俺也想留你,
柳条它不青。
哎~,这就得看人家大白的手段了。
为了变尴尬条件为有利条件,大白在脑海中进行了两次认知升级:
第一,虽然柳条长得越青越绿就越能代表我深深的挽留,但是为什么会有挽留呢?因为要离别了才会有挽留。要是没有离别的话,也就谈不上挽留了,更不需要什么柳条了嘛。所以,明面上柳条代表挽留,其实它挂羊头卖狗肉,本质上是给离别代言。哦~,俺老李原以为它柳条挺体贴人的,原来它和劳劳亭是一丘之貉,是专门想把俺弄伤心的。
第二,好,既然你是这样的柳条,那你的情况越糟糕俺就越高兴。现在怎么样,你果然还没青起来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对了,是哪位天使姐姐替我出的气?哦,原来是春风小姐姐啊。还是您心疼俺,看俺临别伤心痛苦,故意不让柳条那家伙变青,省得它刺激俺。
看见了吧,这样一来,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分明就是一封寄给“春风”的感谢信啊。
大白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大迂回呢?
很简单,诗的开头两句已经把“送客”的现实,以及“伤心”的心情安排得明明白白了。把送别之情写到这个份上,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延伸的余地了。“心”都“伤”了,接下来还能怎么着?总不至于殉情吧!
既然不能延伸,那就松缓松缓。
其实也没什么松缓的余地,该“伤心”还是得“伤心”,因为客人总归是要走的。既然这个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只好借“柳条”的萧索和“春风”的体贴来自我安慰一番。
瞧我们大白把心伤得,看“柳条”是无赖的,看“春风”是有情的。如果你是被他送的那位客人,看着眼前精神分裂兼妄想的大白,我就问问你,感不感动吧?
(客人:我特么不敢动!李白都疯了,他要是不让走,我连脚趾头都不敢动!他可是“十步杀一人”的李大侠呀!)
说了这么多,你肯定会觉得:什么跟什么呀!你捣鼓这半天,不就是想说“精神胜利法”?那可是人家阿Q的专利!
呵呵,对,我就是这个意思:阿Q大法好!
难道李白是阿Q的弟子?
是的,而且还是关门的那种。
呵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