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想起来的后背是两个堂姑的。趴在后背上的情景,至今清晰可见。
1955或是1956年村里成立了互助组,用家乡的话说叫帮搭着。就是两三家一起相互帮忙种地,有的农活自己干不方便,比如种花生,前面的人一手扶犁具,一手拿鞭子指挥着牲口走直线。后边跟着点种的,种子点到地里的同时,再用脚抿一点土盖在种子上踩一下,这样种子紧密的与土地结合在一起,不会落干。点种子的后面还跟着一个锁(施)粪的,肩上斜挂着一个用柳条编的粪斗子,斗子里装着刷细了的土粪,左右两手分别把土粪一把一把的扔在踩了脚印的花生上,一墩花生一把粪。大约三垅之后,耢地的就开始把花生垅抹平,一头驴拉着一幅棤条编起来的像梳子一样的工具,人站在上面叉开双脚,像踩翘翘板一样的把地抹平抹实。
互助组的好处是相互协作,不误农时。
我们和大奶奶的娘家是一组,都住在一条胡同。他们家的大女儿比我大几岁,我叫她婵姑姑。
有一次在东南边子种我家的花生,天上下起了小雨,地还没种完,大人们还要继续干活。婵姑姑背着我先回家。从记事儿起,这是我第一次爬在背上被人背着走。感到特别的惬意和温暖。家里有哥哥姐姐的小伙伴,有机会趴在哥哥姐姐的背上。而我没有,父母都很忙,有点闲暇时间还要照顾妹妹,我没有趴在父母背上的机会。婵姑姑的后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8年大约是夏末秋初的一个晚上,学校组织我们到公社所在地去看电影,从我们村到公社有八里路,沿着河边走,不时穿过大片的杨树林中的小路。
第一次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红孩子》。看到拿枪的鬼子从屏幕上走过来,吓得使劲儿闭上眼睛,以为他真的会过来。
看完电影摸着黑往回走。走着走着困的实在不行了。可英姑姑是四年级的学生,她蹲下,让我趴在她后背上背着我走。我八周岁,她最多12或13岁吧?背着我应该也不轻松。我趴在她的背上迷迷糊糊的有多久不知道。只记得十分困顿时那后背给我的舒适和安稳。
60年弹指一挥间,那后背的温暖好像就在昨天,那个趴在后背上享受甜蜜的小姑娘,与现在码字的这个我怎么也连接不到一起。闭上眼睛,就是趴在堂姑后背上的那个情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