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一篇。本单元主要学习宋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作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这一主题,选取了多个意象,构建了多重意境,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绪。所以, 笔者认为,本词的教学,可以紧紧抓住词中的三组意象来展开。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组意象:寒蝉、长亭、骤雨。“蝉”在古诗词作品中常与“愁苦”联系在一起,许多诗人更是闻蝉而愁,如孟浩然的“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刘克庄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秋蝉的鸣叫本就凄凉,再加上一个“寒”字修饰,就愈发显示出词人的凄切悲苦。“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蝉本无心,一切都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长亭” 自古就是离别伤心之地,送别的代名词。
“不待长亭倾别酒”、“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骤雨初歇”即突然而至的大雨也停了,也就意味着离别在即, 已没有停留的理由。
作者通过这三个典型的意象,向我们营造了这样一个意境: 在一个清秋的傍晚,突然而至的大雨刚刚停歇,空气中似乎还蕴含着一种莫名的心惊,此时柳梢上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凄凉叫声。长亭古道边,从此就要与心爱的人分别,后会难期。“寒蝉”、“长亭”、“骤雨”这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副凄切冷清的画面,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氛围,准确的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可谓是写境的典范。
接着词人又在虚想的画面中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意象:浩渺的烟波, 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那浩渺的烟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那沉沉的暮霭,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忧伤相似;那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别后的孤寂和前途的渺茫。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意象的组合,创造了一副伤感迷惘的画面,可谓是造境的典型。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再次捕捉了三个意象:杨柳、晓风、残月。“月”前着一“残”字,是不完整的,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依恋,是令人伤感的,这样一副凄清悲凉冷落的画面还是在酒醒之后定格在作者脑海里的。“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 交融在一起,此情此景,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越发不可遏止,怎能不让人感到万分的凄凉孤独!
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亦即意境的第三种创作方式——留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