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学堂的教育实验: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以下引用原文作为说明)
2017年端午节,我造访太湖大学堂,见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洗刷大蒸锅,准备包粽子、蒸粽子,二三年级的学生在聆听有关艾草的养生知识,一派过节景象。
向大自然学习,向传统经典学习,强调动手能力,禁止玩手机,这是太湖大学堂倡导的学习方式。我发微博后,网友纷纷发问:这能适应信息爆炸的时代吗?
当普通小学生在拼命学应试课程、上各种补习班时,大学堂的孩子则在背诵中外经典,在掌握做饭、习武和野营技巧。而更关键的是,大学堂在培养孩子们真实的责任感。在太湖大学堂的班上,除班长、课代表外,还有“秩序长”“桌长”“柜长”“日期长”,甚至还有“自省长”,几乎每位同学都有“官职”,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自信心。
除责任感和自信心外,孩子还要有爱心。毕业典礼时,大的学生搂着小的学生,哭成一片。大学堂实行“以大带小”的混龄制,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同吃同住。这让独生子女找到了难得的亲情。我听说曾有一位问题小孩,初来时严重自闭,有暴力倾向,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最终恢复了正常。孩子的母亲说:“是学校帮我找回了这个孩子。”
太湖大学堂的教学方式大家可以争论,但必须指出的是,该教育方式直击当代儿童最大的两个痛点:一是不懂得生活,二是不懂得爱、不懂得合作。而这两点,恰恰是现行教育的盲点。因此,当时年近九旬的南怀瑾先生创办了大学堂,开启了这项教育实验。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南老认为,现行教育只是在培养“半成品”,孩子们只知考试,不懂生活,更不懂做人。
2012年,南怀瑾先生在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临别赠言:“(你们将来)是不是名校毕业不重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将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按照南怀瑾先生对教育的解释:传道,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感,道者,路也;授业,就是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解惑,就是你问我答。总结起来,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那个独特的我”。南老还说,远古时代的教育是教化(那时还没有教育这个词),即按照每个学生的性向或心性,发现他的专长。教育不是灌输,那是注入式教育(即当下的应试教育)。
在教育理念上,南怀瑾先生传承了正宗的孔子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把传统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背诵和灌输是后人发展出来的,怪不到孔子身上。
那么太湖大学堂的成果到底如何呢??
太湖大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成才记
2012年,太湖大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李哲浩同学,在2017年北大自主招生的哲学营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这个营号称是为国家培养未来领袖的班级。第一届的另一个毕业生李美潼同学,以跳两级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美国排名第一的设计学院——Parsons,世界有名的设计学院。
懂得生活,学会做人,还能对接现行教育体系,无论是西方的或中国的,这证明了大学堂开启的教育实验是成功的。
还有,2017年应届毕业生高源辰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四中。高同学感言道:
在大学堂,除了经典知识,我更多的是学到了一种处事的态度。初一,我的学习成绩平平,一筹莫展,但是我保持着在太湖的良好作息,乐观面对现实。学习从一门门课程入手,从一门门课程中取得进步,“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从初二开始,我的学习成绩就渐渐优秀起来,我被老师任命为学委。
离开太湖,我曾多次向同学介绍大学堂,同学们大多不相信我所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也有很多同学非常向往大学堂的生活。许多人问我,在这种毫不紧张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比起在普通小学六年来日日奔波于学校、补习班、家三点一线的学生,为什么学习仍比较出色?其实我想说,学习是否优秀不在于你上了多少课,每天比同学少睡多少觉,而在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上再多的课,如果觉得枯燥无聊,那也无法有所成长。反之,学的稍微少一些,但精一些,对学习抱有百分之百的兴趣,把学知识当成一种乐趣,那么,日积月累,总能取得成绩。而大学堂就是使我对学习不厌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它的学习实践以及玩乐的混合教学,我对学习不再抵触。
我目前的人生计划是加强自身的科技素养,争取以科技特长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再出国进修机器人与计算机编程专业,将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发明家。
郭姮妟校长寄语道:“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大学堂强调‘洒扫、应对’的生活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这样一套系统培训的孩子,不管是进入国际学校,还是回归教育体制,都可以得到好的发展。希望高同学不忘初心,继续精进学习,不断探索人生的大道。”
太湖大学堂以国学经典教育为基础,结合西方体验式教学,开创了新式教育体系——太湖大学堂的教育模式。现在看,实践成果很显著。这证明了大学堂的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体制和国际学校都是可以顺利接轨的。但是,考取名校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有良好的品格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种教育和现在的应试教育相比,你认为如何呢?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亚里士多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