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喜欢三毛的文字,喜欢她的真真切切,喜欢她的奋不顾身。当年的远赴撒哈拉,在那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荒原、烈日、酷暑、贫苦与焦渴里,她与荷西用勇气和智慧,活出泰然和坚韧。我爱用文字细腻记录生活的凡人,也更加佩服,在恶劣情况下还有浪漫情怀的他们。
现在的中国,国难当头,病毒肆虐,我也很想能够去医护前线研制新药、抢救病人。可我的能力告诉我不可以。我曾问过我妈:如果我也是个医生,我志愿申请去武汉,即使有生命危险,你会支持我吗?她略有所思,但她说:如果你一定要去,我还是会支持你的,无论做什么事情,你自己喜欢就好。我无法救死扶伤,无法用有力的笔触去感染一个个麻痹不仁的心,但可以好好提升自己,在大量的文字阅读中,邂逅最美的自己,邂逅最美的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日方长。
1.“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的确,生活的点点滴滴,是爱情甜美的模样。
2.“曾经是共同谱作心灵旅途的朋友,而今竟也变成了一种比路人略略多了一些的风景,在生命中如此简单地穿过,没有留下太多不自然的情节。我觉得,好棒” —— 三毛的魅力,大概就是她洒脱浪漫,离别不会伤感,却为分别,为重见,为各自安好而觉得好棒。
3.“一九七九年的秋天,先生荷西潜水遇难,一去不返——我们死了” ——读到这里眼眶不禁湿润,遇一挚爱,互爱一生,乃之人生幸事。然荷西的突然辞世,给三毛带来的切肤之痛,只剩躯壳,绝望至极,几番挣扎,最终还是选择自杀结束生命。正所谓,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4.“在中国,在父母巨大的期望中,大概没有几个父母希望子女去做艺术家。做孩子的,往往一生屈服在父母的期望下做人,而结果,就如文字簿上最后必然出来的陈腔滥调:‘我要好好读书,才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我很庆幸,我的父母从来不会逼迫我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最多的只是建议。我一天天茁壮成长,主宰着自己的未来,也对父母不尽感激。
5.“其实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的感动”——澳大利亚的这场大火,连续烧了数个月,至今未扑灭,万物流离失所,惨遭灭绝。可就在大火烧过的森林里,现在还是有很多小草郁郁葱葱,花朵怒放,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6.“如果人生硬要给它分割,那么谁的半生,也是一座七宝楼台,拆来拆去变成碎片,所见的无非只是一些难以拼凑的颜色和斑纹而已”
看了李文亮医生的事迹,又去翻了他的微博,真的泪目了,如此可爱朴实的一个人,却遭遇如此不公对待,含冤离世。那生的生,死的死,从无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无知。寄语李文亮所深爱的父母亲,你们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当是一份永远的骄傲和光荣,让这一切代替了失去他的悲伤吧。寄语李文亮所深爱的怀孕的妻子,死者已矣,生者何堪,这份剧痛,没有人有资格与您分担。请您切切节哀,为爱着您和您爱着的人,坚强起来,这个家需要您做支柱,需要您把这份亲密的家庭之爱再绵延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