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阅读营第二十二期,共读的书目是《挪威的森林》。
说实话,这本书我读过不止三遍。第一次是在高中,囫囵吞枣,只记住了里面那些大胆的描写和朦胧的爱情,觉得又酷又迷惘。第二次是在大学,开始咂摸出点悲伤的味道,为直子心碎,也为渡边的孤独而叹息。
但这一次,人到中年的我再读,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好像终于能和村上春树隔着时空,坐下来喝杯威士忌,聊聊那些年轻时想不通,现在却渐渐清晰起来的事情。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尘封已久的镜子,擦掉灰尘,照见的,全是自己走过的路。
青春的迷宫里,我们都曾是渡边
你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关于直子和绿子,你心里站哪一边吗?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好几个朋友。年轻的时候,答案总是很鲜明。感性的女孩会说,心疼直子,她那么脆弱,像一件易碎的艺术品,需要人小心翼翼地呵护。而性格开朗的,则更偏爱绿子,觉得她就像生命里的一道光,真实、热烈,敢爱敢恨,能把人从泥潭里拽出来。
那时候我们总以为,爱情是一道选择题。选了月光,就不能拥抱太阳。
可现在再看,才发现村上根本就没想让我们做选择。直子和绿子,她们更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两种渴望。一个是通往过去的、沉静而忧伤的记忆;另一个是奔向未来的、充满生机和烟火气的希望。
而我们,都是渡边。
那个走在东京街头,感觉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渡边。那个在喧闹的食堂里,一个人默默吃饭的渡边。那个一边渴望与世界建立连接,一边又固执地守着内心孤独的渡边。他的孤独感,几乎能穿透纸背,弥漫到你的房间里。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特别像渡边,不是说他有多帅,而是那种气质。他总是一个人背着吉他去图书馆,话不多,眼神里总有点疏离。我们都觉得他酷,但后来他告诉我,那时候他只是害怕,不知道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弹吉他、看书,是他给自己造的一个壳。
渡边周旋在直子和绿子之间,看似是情感的纠葛,其实是他内心两种力量的拉扯。他被直子身上那种极致的、纯粹的悲伤所吸引,因为那份悲伤里,有他对逝去好友木月的责任,有他对青春期创伤的回响。同时,他又被绿子的生命力所拯救,那个会带他去吃好吃的、讲各种奇怪故事的女孩,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
我们谁又不是这样呢?一边怀念着回不去的过去,一边又努力地想拥抱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直子和绿子会交替占据我们内心的上风。这根本不是选择,这就是成长本身啊。
死亡,那道轻得让人窒息的阴影
如果说青春和爱情是这本书的表皮,那死亡,就是渗透其中的血液。
村上写死亡,写得特别轻。
他不像很多作家那样,用浓墨重彩去渲染悲痛和绝望。书里的死亡,总是来得那么突然,那么平静,甚至有点不真实。木月的自杀,是通过渡边的回忆一笔带过的。直子姐姐的离去,也是在疗养院的交谈中被淡淡提及。甚至直子最后的选择,也只是一个冰冷的电报。
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没有捶胸顿足的悔恨。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很不适应这种写法,觉得太冷漠了。可现在重读,才咂摸出这其中的重。正是这种举重若轻,才让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像一层薄雾,笼罩着书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寸空气。
它告诉你,死亡不是戏剧性的终点,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能在任何一个寻常午后悄然降临的存在。直子在疗养院里对渡边说:“我不是在与疾病斗争,我只是在努力适应它,就像适应我的身高或眼睛的形状一样。”
这句话,当年看得我毛骨悚然,现在却觉得无比真实。
我们活着的人,该如何背负着逝者的记忆继续前行?
村上也没有给答案。他只是让渡边不停地行走,思考,喝酒,听音乐。用一种近乎麻木的日常,去对抗那种巨大的虚无。这过程很慢,很痛苦,甚至很徒劳。但活着,似乎就是这么一回事。你没办法把记忆像垃圾一样丢掉,只能学着把它变成身体的一部分,然后带着它,继续走下去。
这种感觉,或许只有当你也经历过失去,才能真正体会。那种痛不是尖锐的,而是一种钝痛,在无数个不经意的瞬间,比如听到一首歌,看到一个相似的背影时,它就会冷不丁地冒出来,提醒你,有些东西,永远地消失了。
在时代的喧嚣中,做一个孤独的局外人
这本书的背景,是1960年代末的日本,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学生运动、罢课、游行……年轻人用他们的热情和愤怒,试图去改变世界。
可我们的主角渡边,却像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
当他的室友,那个被称为突击队的家伙,每天一丝不苟地做着广播体操,狂热地拥护着体制时,渡边觉得滑稽。当学校里的学生们高喊着口号,占领教学楼时,他选择去打工、约会、读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他对这一切,都抱着一种深刻的疏离感。
以前我觉得,这是不是太消极了?在宏大的时代浪潮面前,个体的迷茫和情爱,是不是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现在我才明白,这种局外人的姿态,恰恰是村上最酷的地方。
他在解构一种宏大叙事。他告诉你,无论外界多么喧嚣,多么狂热,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还是那些最微小的、最私人的感受。你的痛苦,你的迷茫,你的爱恋,并不会因为一场运动的胜利或失败而有任何改变。
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何尝不是如此?社交媒体上每天都有无数的热点,无数的争论,无数的站队。我们很容易被卷入其中,跟着大家一起愤怒,一起感动,一起转发。但当夜深人静,你关掉手机,那种熟悉的空虚和迷茫,是不是又会准时地找上门来?
渡边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清醒。他不是不关心世界,他只是更关心自己的内心。他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小世界,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辨认自己的面目,舔舐自己的伤口。
这种清醒,在今天看来,甚至比当年的狂热,更需要勇气。
旋律响起时,故事才真正开始
最后,我们来聊聊音乐吧。
这本书的书名,就来自披头士的那首《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我特地又去听了一遍。那有点飘忽的旋律,暧昧不清的歌词,还有那段画龙点睛的西塔琴声,简直就是整本书的完美注脚。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这句歌词,不就是渡边和直子关系的写照吗?那种迷失、暧昧、求而不得的失落感,全在里面了。
村上在书里塞满了各种音乐,从披头士到比尔·艾文斯,从勃拉姆斯到德彪西。这些音乐绝不是简单的背景板。它们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延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的出口。
当渡边在直子的房间里,听她用吉他弹起《挪威的森林》时,那旋律里流淌的,是他们之间无法言说的悲伤和牵绊。当他在酒吧里,听着爵士乐,喝着一杯又一杯的威士忌时,那音乐,就是他孤独的共鸣。
音乐成了小说里一个隐形的、却无处不在的角色。它构建了氛围,也给了读者一把钥匙,去打开人物紧锁的心门。
说到底,《挪威的森林》到底在讲什么?
或许就像书的结尾,渡边在电话亭里,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它没有答案,只有问题。它不是一本治愈之书,恰恰相反,它会把你内心深处可能已经遗忘的迷茫、痛苦和孤独,都重新勾出来。它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人,在经历着什么,就会在里面看到什么样的自己。
你可能看到的是青春的伤痕,是成长的代价,是对失去的哀悼,又或者,只是一个下着连绵细雨的、安静的午后。
我想,这就是它能成为经典的原因吧。它从不试图给你一个结论,只是陪着你,在人生的森林里,安静地走一段路。
如果你也曾在这片森林里迷失过,或者你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正独自走在迷雾里,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看看。
也许我们无法为彼此照亮前路,但至少可以让他知道,他不孤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