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儿子第三次皱着眉说“你别总逼我”时,我才真正停下了那句挂在嘴边的“快叫叔叔阿姨”。
作为妈妈,我一直笃定“会叫人”是礼貌的起点。别人夸一句“这孩子真懂事儿”,不仅是对孩子的肯定,更像给我这个当妈的发了张“育儿及格证”。所以从儿子会说话起,遇到亲戚、邻居、同事,我总会下意识地提醒他:“叫爷爷”“喊阿姨”。
两岁多那会儿多省心啊。他像只学舌的小鹦鹉,你说什么他跟着学什么,奶声奶气的问候总能换来一片夸赞。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事儿变难了。先是低头抠手指,问急了就往我身后躲,后来干脆直愣愣地说“不想叫”。
第一次被拒绝时,我心里像被针扎了下。“我不是为你好吗?”这句话差点冲口而出。但看着他紧绷的小脸,我突然发现,那个只会模仿指令的小不点,好像悄悄长了自己的小主意。
后来我开始偷偷观察。发现他会主动扑进姥姥怀里撒娇,会追着小区里带他玩过的保安爷爷喊“张爷爷”,却对初次见面的远房亲戚始终保持距离。原来不是他不懂“叫人”,而是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哪些人让他觉得安全,哪些关系让他愿意靠近。
真正的煎熬,是来自外界的目光。朋友聚会时,有长辈半开玩笑地说“这孩子怎么不爱说话”;楼下阿姨碰到我们,会特意叮嘱“要教孩子懂礼貌啊”。每到这时,羞愧感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我甚至会忍不住拉过儿子,压低声音重复那些说过无数次的道理。
可他仰着头反问我:“妈妈,你不是说要听我的想法吗?”
这句话像把钥匙,打开了我纠结的死结。我开始翻书,去上课,才慢慢明白:孩子对“打招呼”的态度,藏着他们成长的密码。
两三岁时的热情,更多是一种社交模仿。对他们来说,叫“叔叔阿姨”和玩积木、拍手歌没什么区别,都是有趣的互动游戏。但到了五六岁,自我意识像破土的嫩芽,他们突然意识到“我”是独立的——“我想不想叫”“我和这个人熟不熟”“我现在心情好不好”,这些念头会让他们对“打招呼”这件事有了新的定义:这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我与世界关系”的第一次探索。
就像我的一位咨询师朋友说的:“当孩子开始拒绝打招呼时,恰恰说明他们在建立自我边界。这种珍贵的自主意识,比一句礼貌的问候更值得保护。”
想通这些后,我试着做了些改变。
遇到熟人时,不再急着推孩子上前,而是先自己自然地打招呼,让他在旁边观察。如果他愿意开口,我会笑着摸摸他的头;如果他不想,就笑着跟对方说“孩子今天有点害羞,我们先打个招呼呀”。
奇妙的是,当我不再把“叫人”当成任务,儿子反而放松了。有次碰到他幼儿园同学的妈妈,没等我说话,他突然小声说了句“阿姨好”,说完还偷偷看了我一眼,眼睛里闪着光。
现在再听到别人议论“这孩子怎么不叫人”,我心里虽然还会咯噔一下,但已经能笑着回应:“他在慢慢熟悉呢,给孩子点时间呀。”
养孩子就像走一条慢慢亮起来的路。我们总以为自己手里握着地图,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调和方向。那些关于礼貌、关于懂事的标准答案,终究要和孩子的内心节奏相遇,才能真正长进他们心里。
此刻的我,依然期待儿子能大方地与人问候,但更珍惜他说“我不想”时的笃定。因为我知道,一个能守住自己心意的孩子,未来才更懂得如何真诚地对待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