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发现,每逢孩子们放暑假之际,就是很多父母头疼之时,有人戏称“神兽出笼”。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长,会那么强烈地抵触孩子们回到温馨的港湾。我觉得父母和孩子们在一起,应该是非常幸福甜蜜的时刻。
我非常羡慕童话大王郑渊洁自制教材教完了郑亚旗的初高中课程,他的行为让很多人质疑,甚至推断会养成废材,结果郑亚旗却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最近在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钱媛小时候体弱多病,从小学到初中经常休病假,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这些时间都是钱钟书夫妇自己辅导钱媛的所有功课,每次返校成绩依然优异,期末评为“三好学生”,钱媛在去世之前写了《我们仨》的目录,开篇不是写个人的成就,也不是写家庭的幸福,更不是写父母的名望,而是写父亲逗我玩。杨绛在书中也提到钱钟书是钱媛最好的玩伴。这两个例子给我的触动很大,父母要舍得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才是父母最好的作品,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们暑假在家,确实不易,尤其是爷爷奶奶不在身边,父母又是双职工,比如我自己,一日三餐要管,两娃计划要盯,三地培训要跑,每一项都需要损耗父母很多精力。
首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日三餐,现在孩子们上得厅堂者有之,下得厨房者却凤毛麟角。有些父母担心孩子这,又担心孩子那,事无巨细,事必躬亲,1-2天还图个新鲜,3-5天能勉强应付,7-8天就完全瘫痪。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那么不要说虎爸狼妈不堪重负,就是机器人也可能会累得要吐。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清楚的了解,学校为什么要放暑假。除了客观原因,天气太热,孩子们往返容易中暑,主观愿望是希望孩子们能利用暑假长假进行更多的社会实践。权威部门曾经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例如在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8月19日,我写了一篇文章——《舍得放手换回自由》,对于和孩子们的相处更是如此。孩子迟早要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那么从小学会一些生存技能尤为必要,相比孩子的未来生存,打破几个碗,碎了几个盘,菜里有点咸,汤里有点甜,黄瓜没有熟,菜刀割到手,这些又算什么呢。有些事不试怎么知道,我很欣慰这个暑假,能吃到姐姐的几个拿手好菜,红烧猪肝,爆炒大肠,丝瓜蛋汤…,父母偶尔示弱,孩子们才有机会变得更强,其实很多孩子们都乐意尝试,放手让孩子们去折腾,她们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不堪。
解决了一日三餐这个大问题,其次是生活要有节奏感,暑假废掉孩子只需要一点,那就是生活毫无节奏感。所谓节奏感,就是计划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律的孩子还好,假如不自律的孩子,父母又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是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想一天吃几顿就吃几顿,想看多久电视就看多久电视。我家妹妹放学的第二天,我就给她起了个样,写了一份每日计划,以后她自己就依葫芦画瓢,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不需要面面俱到,做好几件事即可,计划太死板孩子就没有了灵性。在我们家,每个周末,如果不出去玩,就会看到爸爸在阅读,妈妈在阅读,孩子们要么写作业,要么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彼此相安无事。
温饱问题解决了,计划性也有了,剩下的就是父母能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们,暑假是父母陪伴孩子们最难得的机会。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暑假一定要带孩子去这8个地方,比补课强100倍》,今年的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我盘点一下带孩子们去了哪些地方:省图书馆,我们一般是两周去一次,一方面让孩子去感受一下阅读的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这个暑假孩子们都有大量的阅读,这些都将是撑起她们成长的脊梁;大自然,我们去了武功山观日出,看云海,听虫鸣……;科技馆,我们去了两次,无论是儿童馆还是科学馆,妹妹每次都玩得意犹未尽,流连忘返;体育馆,这是我们每天晚饭后要去的地方,这个暑假妹妹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且拥有了自己崭新的自行车,妹妹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运动的机会,可以融入一个骑行的圈子,结束了跟在别人车子后面跑的时代;农村老家,我们带孩子们去乡下看了两次外婆,外婆那里有翠绿的青山,潺潺的溪水,绛红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满田的稻花,孩子们知道了大米来之稻田,红薯长在土里,丝瓜挂在树上,西瓜趴在地上;照相馆,我们虽然没有去,但是我们在几天短暂的旅途中,拍了很多优美的照片,值得永远珍藏,年老色衰的时候,这些照片都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舍得放手,把握节奏,缓步慢走,各得其所,各有所乐,这就是我和孩子们在暑假的相处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