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友友看了我写的那篇有关一位乡党不抽烟的故事后,发表评论说,是因为“穷”,才不去抽烟的。
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时生活困难,没有钱去买烟,才想着不要去抽烟。
可是,我的表哥和表弟不抽烟的故事,却与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而是与教育有关。
我本家的一位姑妈,从小聪明伶俐,尽管没有进过私塾,但却能识文断字,十几岁的时候,就嫁给了一位进过私塾的财主家的儿子,就是我的姑父。
姑妈有三个儿子,都不抽烟,这和姑妈对孩子们的教育有关。
听父亲说,姑父家是个小财主,尽管那时家境殷实,可姑夫从来不抽烟,也是受到家庭教育的结果。
解放前,有钱家的孩子,不是纨绔子弟,就是花花公子,“吃喝嫖赌抽”,样样都会。
所谓“抽”,不是抽烟,而是抽“洋烟”,就是鸦片(罂粟),甚至还有海洛因等。
可是,姑父因为是读书人,知道鸦片的危害,就远离了“抽”,从不接触鸦片。
曾经见到过因抽“洋烟”而导致家破人亡的姑妈,对自己孩子们的从小教育,就是不能“抽烟”,不管是“洋烟”,还是“旱烟”。
如此看来,表哥和表弟们不抽烟的原因,是“被动行为”,是受父母教育的结果。
其实,也是姑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孩子们做出表率、做出榜样的结果。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父亲自己“烟瘾”很大,却教育孩子“不要抽烟”、“抽烟有害身体”,那不是嘴上抹石灰——白说吗?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
如果我们作为父母的不抽烟,再去教育孩子不要抽烟,那孩子不抽烟的可能性,一定要比那些嘴里还冒着烟圈,却去严厉要求孩子不要抽烟的父亲,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你说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