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本名梁汝元,江西吉安人,30岁那年取得江西乡试第一名。出人意料的是,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他毅然放弃一片光明的仕途,师从儒学大师颜钧,深受其平民化、通俗化儒学理论的影响,从此以讲学作为人生理想。
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他猛烈抨击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震撼观点。
何心隐以“会”统天下,天下士农工商之家,都“以显以藏于会”。不仅限于把家与“会”联系起来,使家成为会的组成的一部分,在“会”的统一联系下,各种不同的家,若士、若农、若工、若商,也就只有职业分工的差别。
这似乎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然而却更符合“乌托邦”的构建思想——在平等的基础上划分人的层次,从而管理国家。此类想法的产生都是依托于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之上的,当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与商品有关的一系列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何心隐慷慨解囊,捐出家产,凭一己之力在家乡创办“聚和堂”,设管粮12人、催粮24人、征粮72人。这些职事人员不脱离生产,也无任何特权和额外利益,税金由“聚和堂”按全族田亩数统一交纳。
何心隐通过建立宗族范围内的公共教育体制,实现整个宗族的繁荣和睦。这便是儒家学者所津津乐道的“大同”社会之理想模式。这些改造社会的举动,在当时来说是石破天惊的壮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