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是当下人人随时可做的一件事,带一本书旅行,是很曼妙的体验。也可以说足不出户,读书就是最好的旅行。
因着爱读书,爱生活,情之所至,记录下来这些年的读书心得体会,特别是精读过的一些经典,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与护持,都是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心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这句话出自《大学》的第一段,读中学的时候就背的滚瓜烂熟,直到三十以后才真正明白其深意。
一切外求的人生,不过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曾经多么地绚烂热闹,不过是舍本逐末地空欢喜。
人在世间走一遭,尽人事听天命是本分,浩瀚宇宙天地有序不可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内醒了悟的过程。
勤勉努力是内明之人一辈子的功课。本末倒置,不分主次先后,道听途说,轻举妄动,都是鲁莽行为。
所以特别珍视这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这“身”如何修得,人人都是聪明人,其实无需赘言,另外八个字说得极好,“理是顿悟,事须渐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取自《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做。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就爱上了《中庸》,很多人都说《中庸》微言大义,不好懂,也有很多人沿袭朱子读《四书》要有次序的教诲: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这种阅读顺序是从《四书》的难易来考虑的,对信息不畅通,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读到书的时代来说,不可谓不然。
当然现在来说,依然如此,不过只读《四书》还不足够。《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精读才好,即使读完依然不敢说“博学之”,不过在通读五经后,不会轻易宣导朱子读经之次序。
退一步讲,四书五经,有缘精读一本也是好的。读了一本,懂了,自然会再读另一本,不懂的,觉得没有眼前的利益,不再去读的,照旧四处寻寻觅觅万千杂书,而不得要领的大有人在。
古人真是有智慧,经典永远都在那里,不离不弃,是源头活水,有缘人掬一口,即是无上的清凉,不再轻易贪恋其他。
现代人所谓的“博学”,是知识量的储存,却难以沿循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来探究学问,也难以潜心体察物的本末,事的终始了。
《礼记.经解》里说:“《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经常听人询问,怎样开始读一本书,如何选择一本好书,什么书才是好书,哪个读书会好,诸如此类的关于“读书”,关于“读好书”,关于“读书会”的话题。
一言以蔽之,关于读书,有太多疑问恐慌的话,不如去读经典,毕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很多古人的智慧预言在先,毋庸置疑。
科技的进步,文明的推演并不代表地球上的所有都是线性向上发展,比方说唐诗宋词的美,后世难以超越,现世很多的美都失了标准。
追其本源也是教育的初始,是培养一个服务于机器的零件,还是一个有情义的人。所以孩子的养成教育,成人的自我成长,起点需“慎始”,若不然,“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当明白此理,人生以百年计,已过三分之一。此后唯有俯首读经典,谨言慎行,达则兼济,穷则独善,才不枉此生。
读书有次第,为人须明理,知行而合一,人若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以上不过是一些私人的读经典笔记之微末,分享给爱读书,爱生活的人,哪怕与你只是一点星光,我就不胜欢喜了。
“吹灭读书灯,满身都是月。”
是为序。
网友评论
我是一通乱读,读了七徽的文字觉得自己有时间得理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