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凌晨,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去世。
当时看到这个新闻,我以为当天就会有铺天盖地的公众号推送相关的文章出来。因为我也希望通过大量文章,看到一些饶公不为人知的逸闻趣事,看看大师是如何度过101年的漫长人生。
结果过去了快两天,仍是毫无动静。怎么,现在的人们只关心最新播出的火热电视剧了吗?连巨人的陨落也惊不起平凡生活的丝毫波澜?连这样百年不遇的国学大师,人们也选择漠视了吗?
但转念一想,这又是合情合理的。
真正的大师,从来不会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会打扰其他人。来如风雨,去如微尘。像安静燃烧的明星,散发的光芒却足以刺破千百年文化区域中的黑暗地带。
饶宗颐为学界泰斗,可少有人知。说起国学大师,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季羡林。这也难怪,因为饶宗颐一直居住在香港,名声没有在内地传开。只是学术界将他与钱钟书、季羡林并称,称为“南饶北季”、“北钱南饶”。
我第一次读到饶宗颐的文章,是在学习《周易》的过程中。我看的那一本《周易》是由饶宗颐注解的,对周易懵懵懂懂的我,看完他的注释,只觉得其人旁征博引,经史子集样样精通,而且往往一针见血,剖析得入木三分。
书未读完,先对饶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在这之前,我也不知道还有“南饶北季”一说。简略的一看先生生平,只有感叹一句: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人,真是可遇不可求。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家中为当时潮州首富,父亲饶锷是位大学者,建了一座私人藏书楼。幼时他便开始沉浸其中,博览群书。宾朋往来,无不是诗人画家。以致后来中学教师觉得自己再没什么可以教授给他,不若回家自学。未冠之年,就秉承父亲遗志,编撰《潮州艺文志》。此后一生涉猎经史、考古、宗教、哲学、文献、艺术等等,无所不精。
天时地利人和,再加自身孜孜不倦于求学,如此才诞生一位国学大师。
从此“南饶北季”这个名号就印在我脑海中,对他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有时回想起来,这个名号如同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写的“北乔峰,南慕容”一样。
只不过南慕容称不上是真侠客,南饶却有北乔峰的慷慨气概。
2008年汶川地震,饶公惊悉之后,泼墨挥毫,写下“大爱无疆”四个字,为灾区筹得500万。此后每有天灾人祸,他大多会拍卖书画,仗义援手。
遥想其人风采,如同一代豪侠,手握神笔,天崩地裂于前不变色,大笔一挥便足以平定一切不幸。
我觉得,这样的榜样,才是对“为什么要好好读书”的最好阐释。人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无用的不是书生,而是说这话的人自己。书生之中,尚有鸿儒。任何技艺,到了精深的境界,皆可称得上是“万人敌”。
谨以此文,缅怀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