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耕读”这个词,顾名思义,我体会到其比喻读书之苦。像农民耕地一样去读书,能不苦吗?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下面这则小故事,才悟到其更深一层的含义。
1717年,清代名臣陈宏谋第一次到桂林参加乡试,名落孙山,觉得有些惭愧,情绪低落,想放弃学习。父亲陈庆玉虽然不识字,却有见识,开导他说:“老话说得好,读书一刻值千金。读书像我们犁田一样,要犁得深,犁得透,才好插秧种谷子,若是犁得浅,犁到一半不犁了,那秧子就没有办法插下去了,勉强插下去谷子也长不好。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娃子,既然读书,就要读深、读透、读出名堂来。”
这位老父亲的话,赋予了“耕地”需“深耕”的借喻含义,即既然选择了读书这条道,就意味着要吃不少苦,那么就不能轻言放弃,就要好好地读下去,不能浅尝则止,要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否则,半途而废,以前吃的苦不就白吃了?读成书呆子、半吊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也不少见。
看新闻报道,近年来,不少985/211高校实施劝退制度,已经相继对上百名未修够学分的研究生劝其退学。这些对劝退的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大部分长期沉迷于游戏、上课睡觉、逃课等。他们在读书的道路上,没有“深耕不掇”。劝退是这类学生脸上的一记重拳。他们的家长为之崩溃,旁人为之感到惋惜。
近期看到的一档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有位从事教师工作的演讲者,他讲的关于古代人“耕读”的故事,故事并非站在古人如何读书的角度,而是从古人如何传承尊师重教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大意是古代有读书儿郎的人家,会专门留出一小块地精心耕种。因为这一小块地的收成是用来备着到时候酬谢教书先生的。用现在的话来讲,收成是专门用来交学费的。他们甚至会投入比家中其它耕地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理这小块地,期待这小块地的庄稼长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收成,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无比感激之情。
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表达了古人崇尚读书的良好风尚。这种理念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脱贫先脱愚”理念是相承相通的。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称为四民,算正业。若从事其他行业,会被称其不务正业。书香门弟以耕读为本,“耕为衣食之本源,读乃对贤之根柢”。因而士农排在职业之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