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的存在之培根和新美国抽象化的降温以及光学艺术的诞生
培根,绝对算是例外的英国人,因为,他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列颠群岛一位风格怪诞的画家。
他生于爱尔兰都柏林。
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一些令人厌恶的形象。
但这些怪诞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灾难,他故意把人的丑陋面貌和痛苦挣扎的表情强调出来。
并且,还经常在照片、画报、印刷品等著名画作上进行再加工,创作出仅反映自己的内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
而作为一个孤立的人物,同时又在英国艺术界脱颖而出的艺术家是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年)。
这位来自爱尔兰的艺术家创作了极具个性化的绘画,这些画作象征着当代人的暴力、狂妄、孤独和生存的绝望。
培根凭借他的第一件著名的作品《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1944年),画作上,他明显地把人物形象创作当作基本主题,其作品清晰地展现了他对人物内在情感的兴趣。
且,“受难”这一主题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得到了体现,和三联画的形式一样,他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示图像。
为此,他的作品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震惊,因为以少数几条线为基础组成的空间压抑了内部的人物。
扭曲的和无定形的生物,例如一些脖子很长、牙齿外露、嘴巴张开的生物,似乎在攻击观众。
另外,残暴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是由于他本人认为地狱就在人间。
培根使用油画等传统技法,由此获得了致密的油层。
他的线条和色彩是悠久绘画传统的结果,此外他还使用了委拉斯开兹和伦勃朗等古典绘画大师的方法,将形象去具象化。
他创作的最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是《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薄雾般的细点散布在苍白如明月的脸上,扬起的眉毛下目光低垂,微启的嘴唇柔软可亲,头发依然是少年的刘海。
尽管画中的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英国画家,1909-1992)已经78岁了,但似乎又回到了25岁。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能认出这张脸。
这幅奇特而引人入胜的自画像悬挂在英国国家肖像馆10月10日开幕的展览“弗朗西斯·培根:人的存在(Francis Bacon: Human Presence)的入口,展览展出培根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50多件作品,探讨他与肖像的深厚联系,以及他如何挑战肖像的传统定义。而在展览的50多件作品中,唯一一张能被明确辨认的面孔,就是入口的这张自画像。
穿插着孤立式存在的培根,随之便是新美国抽象化的降温。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抽象表现主义已经停止喧闹,许多年轻艺术家似乎已筋疲力尽。
同时这时出现了其他倾向,尽管这些倾向对古老的英雄般的表现主义者做出了反对的反应,但与这些古老的表现主义者密切相关。
巴尼特·纽曼和他的妻子海伦·弗兰肯瑟勒的作品成为抽象表现主义与后绘画抽象之间的桥梁。
与此同时,艺术评论家格林伯格带着画家莫里斯·路易斯和肯尼斯·诺兰德,参观了弗兰肯瑟勒创作《山与海》(1952年)的画室,并鼓励他们进行类似的研究。
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一新趋势的代表人物:纽曼(1905-1970年)、阿德·莱因哈特(1913-1967年)、诺兰德(生于1924年)、路易斯(1912-1962年)、弗兰克·斯特拉(1887-1946年)和埃尔斯沃思·凯利(生于1923年)。
他们同时在两个展览上为人所知。
第一个展览是1963年在纽约举行的“走向新的抽象”展览;一年之后,在洛杉矶举行的名为“后绘画抽象”展览,格林伯格就用这个展览的名字命名该运动。
因此,新抽象继承了包豪斯的冷酷、理性主义原则,这个原则是1933年纳粹关闭学校时,由约瑟夫·阿尔伯斯传达出来的。
与行动绘画相反,他们选择了反思绘画和控制绘画,尽管很大程度上他们从表现主义者那里继承了对大尺寸绘画的偏好,因为,这使他们的绘画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他们提出了一种绘画,其特点是形式经济、色彩饱满、对称、单色且表面清晰,而没有涉及体积感、气氛成触觉效果。
莫里斯·路易斯《专栏》系列作品中的滴漏,诺兰德的儿何性作品《靶心》系列,阿德·莱因哈特的黑色正方形,凯利的《光谱》系列作品的造型简单化、以及斯特拉在内部重复画布形状的作品,所有的这些结束了幻术般的艺术观念,绘画变成纯粹的视觉艺术,它拒绝所有绘画以外的成分。
与之同时,伴随的是动力学和光学艺术的诞生。
其实,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冷清,体现为光学艺术(即更广为人知的欧艺术)和动力学艺术的出现。
因为,两者均基于将运动作为最重要的造型元素加以引入,并与历史前卫派的风格相连接。
在1960年巴黎建立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一年后,建立了视觉艺术研究团体(GRAV),作为研究团体进行集体作品的创作。
在欧洲的其他城市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研究:“零号”小组在杜塞尔多夫成立;荷兰建立了“努尔”小组:在(意大利)帕多瓦成立“N”小组;在巴黎,一群西班牙画家和建筑师成立了“57”小队。
不过,运动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因此有三种对其进行表现的方式。
首先,对二维作品进行加工,寻找三维效果;其次,选择引人第三维度,添加产生双层表面的对象;最后,作品本身发挥多个元素的作用,获得了运动感。
而匈牙利艺术家维克托·瓦萨雷里(1908-1997年)的作品无疑在欧洲欧普艺术中最有代表性。
他从小就痴迷运动。他坚信,作品只有在观众观看时才能达到完整的境界。
因此,他的作品通过刺激视觉生理反应来刺激视网膜。
且恰恰正是这一点,使瓦萨雷里及其作品与北美的后绘画抽象派的静态作品区分开来。
一直以来,瓦萨雷里与俄国建构主义和德国包豪斯有紧密联系,他研究了二维图像可以实现的运动效果,他的作品《超新星》(1959年)、《织女星2000》(1968年)、《织女星帕尔》(1969年),使用了基于光学定律并以绝对科学方式排列的基本形状和基本颜色。
除此之外,其他艺术家也从事虚拟运动的创作和研究。
委内瑞拉人赫苏斯·拉斐尔·索托(生于1923年)在他的《红色的螺旋线》(1955年)等作品中使用了现代材料有机玻璃。
他的作品和英国人布里奇特·路易丝·莱利(生于1931年)的作品《流》(1946年)和《瀑布》(1957年),以及西班牙人尤西比奥·森佩雷(1923-1985年)的作品《无题》(1970年)等,都是基于抽象的几何形状和夺人眼目的色彩对比,用序列化和重复所产生的变形进行创作和实验。
在1968年欧普艺术已随处可见。
并且,这种艺术成功地走出画廊和博物馆,并走上街头,把艺术与生活结合、技法与社会融为一体的俄罗斯先锋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家具设计以欧普来进行,伊夫·圣罗兰的服装也以欧普来制作。
但这种巨大的成功与时尚一样,也是短暂的。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绘画史和美术史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