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利用早晚时间听了《曾国藩家训》1—3,主要讲了立志读书和注重“穷”。
曾国藩资质普通,但却注重一生的自我教育,勤苦俭约,“无一日不读书”。从读书中汲取儒家精华指导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点滴小事中自我反思、反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提升,最终成为晚清名臣,一代大儒,屹立于风云变幻的官场不衰。
其中,有个事例引起我思考:曾国藩进京赶考,两考未中,独自云游回乡,盘缠花光。途中,父亲的一位为官的同乡借给他一百两银子。他全部花光用来买了精装的《二十三史》(当时还没有清史)。那时候的1两银子大约为现在150元钱,那100两相当于现在一万五千元钱。那时候的书咋那么贵啊!
考试没考上,还借了巨款,这不是败家子嘛。回到家,他爸爸没有愤怒,没有打骂他,只说一句“买书的钱,我可以替你还,但希望你不要忘了买书的初心,要细细研读!” 果然,曾国藩认真研读两年后,再次进京考试中榜。
作为家长,这个事例引起我的深思,如果自己的孩子做了这样的事:考试没考好,还欠下巨款。我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暴跳如雷去责难?大多数都会责难吧,因为目光短浅、格局太小。
正是他父亲能够转换思路,有大见识、大格局,看得远,才最终成就了一代大儒曾国藩。201912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