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妈妈,我好想要一座花园啊”
不知道你们家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我家孩子以前想要一块空地,可以种植自己喜欢的蔬果花朵,现在明确想要一座花园。
想在上海市区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花园?emm,有想法总是好的。
如此明确的表达,因为孩子读了这本《去花园》,这或许就是阅读的力量之一吧。
《去花园》,是法国平面设计师艾玛·吉莉亚妮给孩子们的一本自然教育翻翻书。在这本《去花园》里,能感受到艾玛·吉莉亚妮擅长的简约线条与明亮色彩的风格。
翻开《去花园》,跟随姐弟俩的视角,看花园的四季,亲近自然。
这是一本充满美感的书
在ChatGPT的浪潮之下,讨论的人很多,这两天听了多位专家的说法。其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无须过度焦虑,去大胆地拥抱新变化。
说一点都不焦虑是假的,我们不仅会考虑自己,也会考虑孩子们的未来。ChatGPT的到来,未来,孩子的教育方向是否需要调整?几位专家的意见中,可以借鉴的一点是“保持人格的独立”是必要的。
人格的独立中,“美感”是其中之一。经济学者何帆分享过,他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因为觉得家中餐具太丑而拒绝吃饭。虽然这位孩子是个例,但何帆老师觉得对这一代的孩子来说,“美是一种童子功”。
美的童子功哪里来?少不了家庭的熏陶,其中最方便的滋养方式,莫过于适合孩子们的各种优秀童书。想要感受美,好的绘本阅读,是很好的途径。
关于绘本,北京教育功勋人物卓立校长说过,孩子们阅读制作精良、有着美轮美奂画面品质的绘本,除了读故事本身,也是在积累和提升审美能力。
《去花园》大开本的设计,孩子们读起来很舒服。以前有人认为绘本大开本的设计,是为了方便低龄儿童阅读。但对于这本《去花园》,其实并不局限于低龄儿童。
《去花园》鲜明色彩的设计,每一页都是美的展现。
从封面就能看到很独特的黑色人物。说起黑色,研究图画书美学与力量的珍·杜南认为“把一种色彩和黑色混合,通常会显得较为灰暗或深沉”,一般画家不太会用黑色。
儿童文学作家佩里·诺德曼则认为“黑白图画往往暗示着严肃和真实”。具体黑色的设计会带来怎样的感受?不如翻开《去花园》亲自去感受。
翻阅后会发现《去花园》带来的色彩感受,似乎并没有珍·杜南和佩里·诺德曼对黑色色彩的说法,反而能感受到一种美的力量。
《去花园》给人带来的感受,或许能很好地解答不少家长的疑惑:一本薄薄的绘本,为什么会吸引孩子,为什么值得给孩子们阅读?
拿在手里,就会有答案。
阅读《去花园》,让孩子亲近美,感受美。
这是一本调动感知力的书
心理学家李雪提到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在于“人以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为基础,能够有目的性地思考和提出问题。”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并不能。
关于人的感受力,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罗森布拉姆认为“感知力”是“你最重要的生存力与最强大的影响力。”
如果说美感是未来孩子们少不了的一项素养,那么美感的内核少不了“感知力”。《去花园》是一本会调动阅读者感知力的书籍。
作为阅读者,作为一名老母亲身份的阅读者,手捧这本《去花园》,你一定想不到我的翻阅状态是怎样的?
是小心翼翼的。
很少有书会让我“小心翼翼”地翻阅,这本《去花园》是例外。书中翻翻页的设计,像是机关,第一次翻阅时,有的地方不明显,需要用手去触摸,感知其中的缝隙,再慢慢打开。
这份小心翼翼来自于翻翻页?可能有极小的一部分原因,而更多的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呵护。
这种“小心翼翼”的感觉很奇妙,似乎让感知力迟钝的中年人,重新打开了“感知力”的开关。
而对孩子来说,最直白的表达,不就是那句“好想马上去种一颗种子”“好想拥有一座花园”吗?这是《去花园》给孩子带来的感知力。
阅读,也是可以给人带来感知力的,就像《去花园》一样。
这是一本具有治愈能量的书
因为《去花园》的美,因为《去花园》的设计,合上书,会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
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去花园》有几天了,后面的几天没再打开,但只要看到书封,就会觉得内心很平静。
在急躁、焦虑情绪容易蔓延的时代,这本能让人感到平静的《去花园》,是有治愈的力量的。
写在结尾的话
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去花园》,是轻松的、快乐的。
在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花园前,不如先去公园吧。
春季正当时,走出门,感受春天的魅力。毕竟,那么美的自然,在等着孩子们去探索。
Hi~我是弥小木。
家有两娃,一儿一女。
我们娘仨都爱阅读,分享我、孩子们遇见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