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创业做事不是主角光环、风风火火,而是步步艰辛、若冬涉川

创业做事不是主角光环、风风火火,而是步步艰辛、若冬涉川

作者: 虾盲君 | 来源:发表于2025-04-02 17:18 被阅读0次

前情概要:

己卯,周武王十有三年,冬一月癸巳,周王发帅师会诸侯伐商,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发发兵伐商,在出征之前,武王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向皇天后土(天地神灵)以及沿途的名山大川祈求庇佑,表明此次出征是顺应天命、讨伐无道的商纣。

此次出兵在商纣王无道已表现至极的时候,并且取得诸侯广泛的支持的情况下,还是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并谨慎地祭祀沿途名山大川,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春正月,周王会诸侯于孟津,并誓师。二月,陈师于商郊,商王殷受帅旅会战于牧野,其后商师溃败,返奔回鹿台,自焚死。(最后还是心心念念着鹿台。鹿台是商纣王所建造的著名宫苑建筑,位于今河南省淇县境内。据史书记载,鹿台规模宏大,其大三里,高千尺,是殷纣王积财聚宝之处。纣王为了建造鹿台,征收了大量赋税,耗费了七年时间才完工。鹿台不仅是纣王的敛财宝库,还可能是其养鹿的场所。)

商朝灭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周朝这个新公司的领导是如何开局的。

首先就是,“武王斩妲己。于是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归顷宫之女。”

斩妲己,这件事本身只是象征的意义,客观来说,不能把王朝的覆亡全部归因于一个女人,这和后面的“归顷宫之女”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知道克制自律,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让欲望蒙蔽了本心。封比干墓和表彰贤人商容,都是在告示天下,要尊重人才,尊重贤人,重视忠臣。散发给百姓粮食和财物,则是让生民有望,重拾生计,重拾信心,从而支持新的王朝,让各行各业有序运营。

这就像一个新公司初创时期,要总结失败公司或者自己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败教训,拨乱反正。领导层不要寒了有识之士的心,因为他们是公司未来的中流砥柱,也不能寒了员工的心,要让员工看到前途和希望,愿意跟着领导一起干,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我的觉悟和惕惧之心,公司刚刚开始,创业维艰,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要忆苦思甜啊,成功来之不易,未来更需要艰辛的开创,不能故步自封,没有松气的时候。


说到创业维艰。我们可以稍稍往前面看一看。武王的上一代是什么情形。

纲鉴易知录记载,前1185年,周公季历薨,世子姬昌(周西伯昌,后谥周文王)立。西伯姬昌治理岐地,发政施仁。发了什么政没有具体说,但施仁,记录的比较详细。周文王姬昌在一次外出巡视时,看到路边有暴露的枯骨,便命令随行的官吏将其掩埋。官吏不解,说:“这些枯骨都没有主人了,为何还要掩埋?”文王回答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固其主矣。”意思是,作为一国之主,他有责任照顾领地内的所有事物,即使是无人认领的枯骨,也应得到妥善安葬。用一句话概括,“西伯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归之 ”。前面的事例说明,西伯有爱心,尊老爱幼,礼贤下士,甚至无主之骨,都要关心和安葬。可能有人会说,道德仁义这东西太虚,那可能是我们的位置不够,本身存在局限,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来,西伯这个人出了仁爱这一道德素养,从侧面反映出来的是,他很有格局。作为领导,境界高低、格局大小非常重要,境界高、格局大的领导,看问题着眼全局、着眼未来,担得起事,也负的了责,他会更加慷慨的关心下属,关心普通员工,不那么斤斤计较,关键时刻能想到他人,这本身就是格局,把他人当人看也是格局,这可能就是仁和敬。仁,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二,代表自己和他人的对等,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只考虑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很容易丧失人心,调动不了他人的积极性。而敬字,不仅仅是敬重他人,可能更重要的是自己由内而外生发的敬,敬事情本身,因为事物有道,既然万事万物都有其道,那就时时刻刻遵道而行,修炼自己,这是对自己的要求,是对自己的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皆往归焉”,一大批敌对单位的人才弃暗投明。

 后来纣王更加奢侈无道,前1144年,九候被做成肉酱,鄂候被做成肉脯,西伯昌听到后只是偷偷的叹了口气,就被崇侯虎告密,被囚禁在羑里监狱。

西伯被囚禁之后,他的大臣散宜生、闳夭等想办法向纣王献上了美女和奇物,才将西伯释放,并赐给西伯弓矢鈇钺,使得西伯有征伐之权,祸福相倚,西伯借机向纣王献了洛西之地,目的是让纣王废除残忍的炮烙之刑。和后面虞、芮两国 争地,最后到周邑来处理,路上见到周国国民皆风清气正,互相做出了退让的事情来看,实际上还是讲西伯治国有方,民风淳朴,上行下效,也侧面说明西伯有谦让之风,国民效仿之。西伯非常懂得进退得失之道。

前1140年,西伯得吕尚,立为师。吕尚年纪很大,钓于渭水之滨,没有主动的去靠近西伯,大概率是吕尚知道西伯很贤明,识人也肯用人,才在渭水之阳钓鱼等待机会。

前1136年,西伯伐崇,并在崇地修建丰邑。说明西伯不仅有很高的个人修养,业务能力也很强。能文能武。

前1135年,西伯立灵台,灵台是观天象气候所用,说明西伯重视科学、天文历法,并重农业。西伯的灵台和纣王的鹿台,多么鲜明的对比。

前1135年“西伯浸疾,谓世子曰:见善勿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此三者,道之所以止也。”西伯在临死时敦敦教诲儿子,对于好的建议不要倦怠去践行,机遇来了不要迟疑,对于错误的决定不要不知道悔改,这三点就是道存在的地方。其实还是告诫儿子,要谨言慎行,要知是非,并且从善如流,并懂得万事万物的时机。说起来就三句话话,但是对于领导者来说,已经是非常有指导意义,要做到也非常之难。


其次,“封纣子武庚为殷候,使管叔、蔡叔、霍叔监殷”

没有斩尽杀绝,没有实施“三光”政策,而且还保留了殷商一脉,这是对对手的尊重,体现了仁爱和人性的光辉,同样也是对原有集团的拉拢,减少阻力施政的阻力。

这就像教员当年提出的,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历史从来就是如此,要做成事情,免不了必要的妥协。在不同的时期,要实行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公司亦是如此。也暗合了周武王老爸临终前的教导“时至勿疑”中提到的“时”。有待时而藏,有按时而动,有不失其时。

当然,仁政从来都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对敌人的放纵。武王还是让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殷商贵族和遗民。这也是领导者对于新兴政权的负责人的表现,不要过于自信,把背交给你的对手。创业难,守成也难。

“王始改正朔,以建子月为岁首,改祀为年。色尚赤,服以冕”

改元是历朝历代的初始操作。象征着新气象。颁布新的历法和年号,服装的颜色和体制都要更改,中间有领导人对权威的建立,同样是为了严肃法统,表示政出一门利出一孔。

“归马南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倒载干戈,包之虎皮,车甲衅而藏之府库,示天下不复用”

马放南山,牛放桃林,弃用干戈,偃武修文。表示不再用兵。这是领导者对自己的自信,也是对百姓的承诺。是对时局的深刻认识,是对主要矛盾的深刻剖析。未来的任务,就是巩固统治,加强经济建设,保境安民,与民休息。还是让百姓对新朝产生稳定的感觉,才能发挥民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果上位者都不能安定团结,下位者如何能一心一意的做好自己的本职。

“大封建诸侯于天下”

“王追思元圣”,封神农氏之后于焦地,封黄帝之后于祝地,封尧舜禹之后分别于蓟、陈、杞地。这是对古往圣贤的尊重和安抚,也是聚合人心。天下虽然是周王的天下,但历代也曾管理过这片土地,也有其过人之处,也有可以借鉴的智慧,这是也是谦虚和包容的体现。中华一家,血脉相承。

“于是封功臣谋士”

姜尚功劳最高,封于齐地;周公其次,封于鲁地;召公又其次(诗经有《甘棠》篇,歌颂召公到百姓中间断案平讼,周公、召公后来分东西共佐周成王)、毕公、叔鲜、叔度、叔振铎、叔武、叔虔、康叔,“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同姓者四十余人,班赐宗彝” 。这次分封,体现了武王对大臣谋士功劳的认可,同时也暗示了当时人才济济,群星闪耀。有功劳者应及时给予奖励,给予反馈,才能稳定集团,是对天下有能力之人的一种激励。奖励如果不及时给,那是领导的格局太小,私心太重,即使不是,也会造成有功之人的猜测,对于反馈效率的怀疑,对自身认可的猜测,对未来工作成果兑现的可能性的纠结。

事情是一群人做成的,不是哪一个人就能成就的。有能力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职,才能保证组织有效高效运转。

而“班赐宗彝”(宗彝,是古代宗庙祭祀时使用的酒器,通常用于盛放酒或鬯---一种祭祀用的香酒)是奖励分封的仪式感,加强有功之人的认同,也是对其提醒,有权就有责,体现给予者和被给予者对权力的尊重。

包括后面的“追王太王、王季、文王”,祭祀太庙、上帝、山川,都是对功劳来之不易的珍惜和敬重。

武王践阼三月,召士大夫而问焉,曰:“恶有藏之约,行之博,万世可以为子孙恒者乎?”师尚父对曰:“在《丹书》,有之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是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藏之约,行之博,可以为子孙恒者,此言之谓也”。王闻书之言,惕然恐惧,退而为戒,书之于席之四端及几、监、盥盘、楹、杖、带、履屦、觞豆、户牖、剑、弓、矛,各为铭也

武王登位三个月,就问众大臣,有什么教训是简洁但是可以广泛应用,且能为子孙万代遵守的吗。姜太公说,丹书里有。就是要敬,要义(义者,宜也,做事得宜,无过无不及),凡是都要强(强,就是勉力矫正,闻过则改确实很难,需要对自己强制)。

武王听了之后,脸色都变了,欣然接受,马上在席、几案、镜子、洗漱盆等等器物上铭刻教训,甚至鞋子上都有。(铭,警戒之辞)

武王对于事业的敬,对成果的敬,通过这件事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可不是说说而已,是要时时刻刻都告诫自己和后代,不可安逸骄奢。要不断对自己升级改造,拨乱反正。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这是帛书本《老子》第二十一章的原文。

什么是大德,就是唯道是从。道这个东西,辽远深邃,不可名状,幽深杳冥。但是在这看不清摸不着的道中,“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是存在其中的,而且是可信的、真实存在的。从现在往回看,它都不曾离去。

从周朝开国文武两代帝王来看,他们是多么的尊重这个道,多么的敬重和小心。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管大事小事,不管是治国治己,都应该对周朝的这份敬和仁保持学习的态度。创业也好,做事也好,工作也好,不是一上来就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得意忘形,以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自命不凡,在权与责之下,一定要谨慎对待,历史在不断重演,教训弥足珍贵。

最后还是引用老子的话。“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心里要保持着怕,保持着敬,保持着静,保持着缺。

相关文章

  • 若冬涉川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求知的路上绝非坦途...

  • 《道德经》告诉你如何做一个管理者

    01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谨慎。领着大家做事要严谨严肃,不要太轻浮,不要太马虎。要让自己保持端庄,说话有分...

  • 《道德经》智慧:微妙玄通2

    “豫焉若冬涉川。”豫,犹豫,引申为谨慎小心,有所预备。意思是说,善于修道的人,做事不草率,始终谨慎小心,即使进入较...

  • 豫兮若冬涉川

    以前自己说话很多时候都不过脑,只想自己说出来就舒服了,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得罪了别人都不知道。修行就是让我们...

  • 豫兮若冬涉川

    《道德经》豫兮若冬涉川。 一个真正懂得规律的人,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人,做人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 而一般的...

  • 豫兮若冬涉川

    今天背道德经第15章,同时阅读了《道德经说什么》这本书对15章的解读。 这本书的作者韩鹏杰,是西安交大人文学院的哲...

  • 日精进135

    古之, 善为道者。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

  • 读书笔记

    古之善为道者 , 微妙玄通 ,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

  • 道家的言行

    # 道家的得道之人言行举止 “豫兮若冬涉川”:小心翼翼,就像冬天走在结冰的河面,如履薄冰。 “犹兮若畏四邻”:言行...

  • 道德经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业做事不是主角光环、风风火火,而是步步艰辛、若冬涉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or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