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阅读时间:7 hours
关键词:个性心理学、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优越目标、合作
重要的理论与概念:
1.个体心理学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类到三个主题:职业、社会、性
2.每一个人都为追寻意义而努力奋斗,个人的意义完全建立于对他人生命的奉献之上,如果不能明了这一原则,人们就常常会犯错。
3.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4.自卑情结:当有问题出现时,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
5.优越目标:属于个人,独一无二,来源于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描绘,融汇于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6.合作:合作是我们对抗神经官能症倾向的唯一安全保障。生命意味着奉献,个人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充满勇气地直面自己的难题,并保有胜利的可能。
阅读方法和顺序:
<必看篇章>
Chapter 01-04 从人类出生之后的生命体验入手,从最深层次解读可能存在“自卑情结”的原因。
Chapter 11 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宏观上解读个人心理能够健康塑造的外部大环境,也是无法挣脱的大环境,人类问题的主题之一。
这几章也涵盖了作者关于“个体心理学”关键词的解析和理论上的说明。
<可选读篇章>
Chapter 05-10 12 从角色出发,共有“家庭”“学校”“工作”“婚姻”四种,从感知上包括“梦境”“青春期”“犯罪”三种比较突出的情况,涵盖面广,可根据自身角色的视角以及主要疑惑进行选择。
全书的描述顺序就是按照关键词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个体心理学”的领域,很多方面应该说都打开了一种新的视角,尤其是关于“合作”的理解。全书无论在哪个篇章都一直强调“合作”。从孩提开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发育发展过程中,是个人与生理性别上的“合作”(如果从心理上不认可自己的性别,那就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对抗”)、或是社会角色的“合作”;学校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婚姻中是夫妻之间的“合作”。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哪个天才,是不为全人类服务的。——实在是将人类“合作”的极限表达得准确而深刻。而合作的前提,是对自我认知与定位的准确,是解决了“自卑情结”,做好了受挫的心理准备。
逃避合作,或是无法很正常地进行合作,这类人群容易被边缘化,也就容易走上性格缺陷导致最终可能犯罪的道路。但可怕的一点是,反观目前的教育,却是将目光集中在个人的成果上,包括考试成绩、文凭、个人核心能力等等,这些概念其实都带着“竞争”与“排外”的概念,学生生活的目标不是奉献与帮助,而是为自己争取一切可能,主要是成绩上的可能。学习能力或综合实力较差的学生,实际在课堂上、校园里能够得到的“合作”机会较少,在看似合作的小组讨论、集体学习或者其他校园活动(运动会、出黑板报等)中感受到的反而是“排外”,而非真正的“合作”。那么这实际在增加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感,导致他们会“逃避”,加深了“自卑情结”。当然,这只是从这一个角度的理解,但也能够给教育者启发。
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会在类似情况中得到孩子们这样的反馈:“老师,某某同学不愿意表达他/她的想法。”或是:“他老是拖拖拉拉,不负责任,最后都是我完成了。”或是:“我教了他很多遍,可是他还是不会。”其实,会给我反映这类情况的孩子,都是因为没有理解“合作”的本质。“合作”本质是找到双方都能够理解、优化、平衡的方式,争取得到最好的结果,而不是就目前的条件和情况直接解决问题。当我每次问那个承担“教”的角色的孩子:“那你有没有问对方,具体是哪里不懂呢?有没有根据对方的回答调整你的教学方法呢”,孩子就会愣在那里,似乎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或是感觉到很困难,觉得多了一重问题。课堂上孩子们曾经开玩笑地模仿我说的:“请问,你是哪里不明白呢?”这实际是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告诉对方,我愿意倾听你的想法,愿意真心实意地与你合作,共同解决目前的难题。
这只是从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合作”,但延伸开来,到原生家庭,婚姻关系,社会工作等各类环境中,本质都是相同的。所谓自己设定的“优越目标”,实际都不为自己服务,“生活方式”也不单单局限于个人的喜好与理解,就从阿德勒的角度来看,这应当是最和谐最积极的态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