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记者团十周年庆之际

【前言】
紫霞学妹在暑假期间和我说,希望我在记者团十周年庆之前写一篇文章,献礼记者团十周年。这篇被我一拖再拖的稿件,总算在十一月份出来了。
我拖稿一般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无头绪,另外一个是想说的太多了。作为大四学姐,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涯,发现整个大学时间都被一个词占据着,那便是记者团。三年时光,想说的太多太多了,标题改了又改,总觉得很多词不能够表达我的情感,乘着深夜时光,可以静下心来去回忆过往种种,觉得一句“遇见你真好”就够了。
﹉﹉﹉﹉﹉﹉﹉﹉﹉﹉﹉﹉﹉
【初心】
“ 你为什么想加入记者团?”
这个问题,基本上每一名面试记者团的同学都会被问到。
我听到最多的答案是 “ 因为柴静的《看见》,我想成为一名记者。”
记者这个词,多么美好而又令人向往啊!
幻想着自己执笔挥斥苍穹,豪情点万山。但加入记者团后,发现事情好像变的有些不一样。
喜欢成为一名记者≠喜欢记者团
我承认,最初的我,并不喜欢记者团。
不喜欢的原因无非这几点:每周的例会、枯燥的会议稿、写得糟糕地不能看的稿件、和最初所想象的记者团差距太大、记者团占据个人时间太长。
没存在感和没成就感,让我开始否定最初的选择,否定记者团这个集体。
但这种情感和看法在时光中悄然改变。
一场温暖的部门聚会、一次有意义的采访、一篇成功发表到官网的稿件、一句来自团长的夸赞……
可能是因为团里的一个人,可能是因为团里的一件事,好像在对记者团的抱怨中,渐渐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名为喜欢的种子开始扎根在心里某个角落,日复一日,种子破壳而出。
喜欢一旦发芽,便开始肆意增长。
接触攀岩选手,揭秘冠军是如何练成的;和宿管谈笑风生,倾听宿舍趣闻;走进食堂后厨,探访理工美味;记录理工教学楼最后熄灭的一盏灯的故事;和保卫大叔一同走遍理工的各个角落……
在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聆听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之后,在记者团待得愈久,我越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在经历了作为一名学生记者的辛苦、忙碌的两年后,我再次给“记者”赋予美好的定义。
因为最初的心,我喜欢成为一名学生记者。
因为时光积淀,我爱上了记者团。
我听到了心中花朵绽放的声音。
【坚持】
在记者团三年,看到太多人选择离去了。
刚开始时,我还会心存芥蒂,觉得当初说好要坚持到底,怎么那么容易就变卦?后面我也有所释怀。每个人都有选择,不管离去与否,都有自己的风景。
但庆幸,我没有选择离去。
我承认,在记者团三年里,我冒出过退团的想法。
第一次想退团的时候是大一上学期期末。理由也很简单,写的稿件质量太差了。一整个学期也就只写过四篇稿件,觉得自己在记者团里面可有可无,还不如退了专心学习。
庆幸,当时小杨团长不断夸赞我,给我安排采访任务;
第二次想退团的时候是大二上学期。那时候,我尝试去写外宣稿件,第一篇没有成功发表,第二篇也没有,你们猜一下,第三篇第四篇发表成功了吗?还是没有,近十篇都没有成功。再加上辛辛苦苦做出的采访稿被删稿,连续失败的挫折感再次令我产生退团想法。
庆幸,当时王学长自己写了一篇外宣稿件,署了我的名字,堡主努力联系其他部门,希望能够刊登那篇被删稿的文章,鼓励我继续前行;
第三次想退团的时候,是大二下学期。逐渐繁重的压力,换届时的琐碎事情,再加上对考研和未来的迷茫,是否选择留任成为我心中的大石头,时刻压的人喘不过气。期间反反复复冒出退出的想法。
左边的小人说:“放弃吧,放弃吧,放弃一切,你会轻松很多。”
右边的小人说:“你都坚持到这里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
可以说,我是因为“怯懦”而选择了留任。这份怯懦,不是畏惧压力,也不是畏惧挑战,而是畏惧失去。与其惶恐未知的事件,不如选择“屈服”于心之所向。这一次,我向热爱低头。
还好,我没有放弃
还好,我留下来了。
如果我退出了记者团,我会过得怎么样?这是我在大三压力繁重时反复思考过的话题。走到大学第四个年头,我再也不曾去想假如。如果这个话题,也不复存在。
现在的我,提及记者团,蹦出的词是温暖,是不曾后悔。如果你也和曾经的我面临一样的烦恼,我希望你能够咬咬牙,再坚持一下下。我相信,坚持到底的人,肯定能够看到属于记者团的美丽风景。
【守护】
这段内容,我想写给每一名喜爱记者团的同学。
担任记者团团长这一年,我收到最多的评价是“很温柔的学姐”。
其实,我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温柔。
看到你们写的稿件还存在一大堆问题,我也会特别生气;看到你们因为各种原因记者团的事情,也会觉得委屈;有时候码了一大段话,想好好批评你们,在输入框里反反复复删来删去,最后还是选择全部清空。
从学生记者到负责人最大的改变是,磨去了自身所有的尖锐。
在担任记者团团长的这一年,我碰到最多的问题便是部员感慨“和记者团的成员关系不熟诶,记者团不是很活跃,自己好像没有存在感”。
最初,我以为只要负责人够仔细、够贴心,就能够使得大家感受家庭般的温暖,并渐渐喜欢上这个团队;最初,我以为只要谈情怀、聊理想,就能够使大家的心牢牢聚在一起。
我错了,走错了方向,也用错了力。
除了情怀,除了理想。记者团需要制度、需要所有人的守护。
新闻行业看起来是一个不断追逐新鲜的行业,但其本质却是批量和重复,正如我们所做的工作一样,不断重复的会议,反复写着同类型稿件。当谈不动新闻情怀时,记者团便只剩下它本身的框架。
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够承受这份枯燥?每一届记者团负责人都在探索着。一年下来,我得出的结论是依托于记者团本身。
当我们不再强调赋予记者团家文化的时候,而是意识到记者团本身便流淌着家文化的时候;当我们不再光靠几句鸡汤连哄带骗的时候,而是明白记者团本身制度便能让人心甘情愿留下的时候。我们便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构建合理良好的组织制度,让每个人都有着存在感,更适合当前的记者团。
再之,就是守护。
一届又一届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份荣誉的传递,也是一份责任的传递。你想要一个完美温暖的集体,前提是你愿意悉心守护它。
一个人的力量太过于渺小。那多一个人主动,是不是就会多一份活跃?我想,哪怕记者团中只有十名成员愿意为了这个团队变得更好而一同努力的话,那情况也会大有改善。
正如我们刚刚起步的南小录,在磕磕碰碰中诞生,虽然中间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间,目前也没什么起色,但这只小鹿,也算是在所有人的不看好中艰难地站起来了。
它接下来中怎么走,如何走,得靠你们。
【祝愿】
记者团是有过辉煌的。
哪怕我真的不想面对,但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记者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好。
它陷入了发展瓶颈期。
最初的校媒联盟是从记者团中诞生出来的。但随着各类形态媒体的专业化发展,记者团却逐渐拘于一角,好像属于记者团的阵地只限于会议稿,好像我们只能够写会议稿。
媒体和喉舌的问题也一直被争议着。
我知道,我们是有所受限,是被硬性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这决不是我们一成不变、止步不前的理由。
如今,记者团面临破与立,在这个时候,我只想对你们说:只要是对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吧。
我们能写的内容有太多太多,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太多太多,这个团队还存在着无限可能。
换届之时,我最大的心愿便是这场属于记者团的盛典能够办好。我希望借着这场庆典,能够让大家看到记者团的改变。
卸任之后,我可以不留情面直接指出这个团队的弊端,我也由衷的希望,这个团队能够越走越好。
我知道所有的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庆幸的是,我看到了丝丝燎原星火。
你们现在有五名留任的学长学姐,他们在认真地思考着、探索着,我知道这个过程真的很难受。所以,我也希望身为第十一届学生记者团成员的你们,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
时值记者团十周年庆,这是个值得骄傲的日子,我在此祝福所有的人,祝福记者团,十周年生日快乐!
【写在最后】
就算以上的内容,你们全忘了都没关系,但只要记住下面这三句话,记者团存在的意义就永远不会被抹灭。
“感受校园生活,探究事物本质,书写精彩人生。”
它就在我们记者证的背面,只要拿出记者证,便可以看到。
未来可期,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