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书有感
文/陈李芳
先前看过学生写得《活着》读后感,从内心我是拒绝的,太过悲情。后来西贝老师极力推荐,便下定决心看了。
看了以后发现,书的各个方面都出乎意料。
富贵是书中的主人公,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整体语言朴素,没有阅读障碍,尤其一些关于环境描写的语言富有张力,有较强的画面感,非常值得借鉴。
富贵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败光家产,气死父亲,无良护士抽血抽死儿子,女儿难产去世,妻子去世,外孙吃豆子撑死,只剩下富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每一次新的不幸都产生在有可能过上好日子的情况下,情节跌宕起伏,揪人心肺。作者余华将整个故事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赋予了社会意义——这不仅仅是富贵一个人的不幸,或许是像富贵一样的好多人的不幸的集合体,又仿佛是那个时代好多人的宿命。
假设把每一个不幸搁在现实中,想想都难以承受。整个小说在叙述中却没有声泪俱下的人物表现,貌似云淡风轻,貌似轻盈,却讲述了富贵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令读者一次次涌起悲凉,作者把语言的节制运用的驾轻就熟这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富贵在那么多不幸之后,始终顽强地活着——在春生的自杀对比下,富贵的形象不敢说伟大,也是高大的,如芥草一样的卑微小民,更是如草一般的富有韧性。
由此我在思索《活着》的意义——人活着,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先是失去小的不值一提的,到大的很在乎的,一直到失去生命中最爱的人,直至最后失去自己的生命。富贵用他不倒的脊梁告诉人们,只要活着,就应不屈地活下去。正如作者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从这个角度而言,《活着》的精神意义更大一些,那个60—80年代的社会背景令人深思、反省。
在人物描写过程中细节不少,但谈不上精描细绘。也有好多地方相对粗线条,比如全书一共180页,在后面的40页中讲述了富贵女儿、妻子、外孙的去世,情节过于集中。
终归瑕不掩瑜,值得一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