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
咱们现在常吃的水果——苹果,是19世纪才传到中国的;四川人老说自己爱吃辣椒,其实这个习惯养成也就两百多年,所以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往前推几百年,那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大家晚上睡觉盖的棉被,在明朝的时候才出现。因为棉花是在宋朝末年才从阿拉伯那边传到中国,而元朝根本不关心农业,棉花的种植一直没有铺开,只在海南等中国的几个边缘地区才有。
直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修复北方经济,强力推广棉花种植,中华大地上的老百姓这样才在天冷的时候,有了棉衣穿有棉被盖。
那问题来了,没有棉花,明朝以前的人是怎么御寒呢?
一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这些写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衾应该就是杜工部在落魄的时候盖的被子,看百度百科的解释,布衾使用麻或是葛做成,麻和葛那么粗糙,做成被子盖在身上,想想都觉得不舒服。要是不理解的话,就想想自己冬天盖麻袋睡觉。
棉花普及以前,古人为了保暖是各显奇能。咱们看电视,古代人睡的床都是要挂厚布帘子,睡觉前把帘子放下来,原来以为古人为了隐私,现在想想,挂帘子是为了缩小睡觉的空间,是给自己保暖的手段。
什么时代都是对富人们友好,因为他们能享受到那个时代最好的物质条件。
在没有棉花的时代,富人们可以用蚕丝填充被子和衣物来保暖,或者是用鸡、鸭、鹅的绒毛来填充取暖。咱们现在常穿的羽绒服,古人们早就开始穿了。
当然最保暖的还是各种动物的兽皮,用兽皮做成衣服或是盖的被子,是最保暖的。鞣质好的兽皮在用没毛的一面上缝上锦缎,在中再填充上丝絮,无论穿还是盖都会非常舒服。
富人也会在家中放置炭盆烧木炭取暖,所以在山中烧制木炭也是以前穷人的一个讨活方法,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写的是这个。还有电视上常见的手炉,也是富人们冬天常见的取暖手段。
所以任何时代都不用担心富人们的生存能力,应该被担心的永远都是穷人。
下面我们就看看穷人是怎么在没有棉花的冬天取暖的?
二
穷人过冬取暖才是八仙过海,各显奇能,他们会把身边可用的物质条件用到极限。
第一种办法是睡觉的地方铺茅草和稻草,这大概是从远古时代就一直传下来的习惯。不过古代穷人比远古人聪明的地方是,他们会把茅草编制一下,来当作被子盖。
盖房子也会用到茅草,茅草用来做屋顶和墙。为了隔风,就会在房子的墙上糊上烂泥,所以现在俗语说“烂泥扶不上墙”的源头就是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的无用。
当有了麻布之后,穷人们会在春天和夏天收集柳絮和芦花,把这些东西晒干了,然后冬天填充到衣服里来保暖,当然碎纸屑也是可以的,用不起高档材料,只能弄廉价材料代替,保暖效果肯定很差。
插一句,用麻做衣服有个难点,就是麻太硬,不能做成内裤,所以直到南北朝内裤才被发明出来。我们看电视剧,汉朝的人一般都是跪着谈事,这不是他们喜欢这样,而是因为袍子下面没有东西,要是岔开腿坐,容易走光。
如果是北方穷人,会在家里盘一个火炕,睡觉前,火炕下的坑洞里烧柴禾,这样火炕就会升温,能保证睡觉时候的取暖,关于火炕的记载唐朝就开始出现了。南方的穷人只能靠体温硬抗了,就像现在的南方宝宝们一样。
当然还有最简单的取暖办法就是多穿几件衣服,这个在我们的邻居日本人那里最流行。日本冬天也很冷,而且他们一直也没有种植棉花的习惯,所以就会在冬天多穿衣服,还有就是精神上鄙视怕冷的人是懦夫。没条件,只能靠信念御寒。
现在,咱们到冬天根本就不用考虑保暖的问题,不管穷富,冬天都不会受冻——当然了这说的是北方有暖气的宝宝,南方的宝宝你们还是挺住。每次看历史,现在习以为常的事情,原来在古代的普及都是这么漫长,真是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