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阿尤布拉克蜿延曲折的矿区道路上,有十几座大小不等的桥,首当其冲的应当数渡口备战大桥,由当时的兵非三矿的老前辈建造。
建矿初期,各种生产物资,生活用品在被称之为渡口的地方全靠一条渡船来回摆渡,摆渡人仅靠一条空中架起的钢索,再加上大河两边的滑轮,将车辆,人员,物资摆渡到对岸,由于是靠人力来回拉钢索,速度很慢,经常是河两边车辆排队等候渡河。记得我们从塔城搬家到矿上,就是乘渡船过河的,先将搬家的卡车车队运至对岸,然后大人小孩再乘渡船渡河,记得光在渡口就来回折腾很长时间,十分不方便。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矿区运输畅通,矿里决定在渡口的上游不远处修建一座大桥,由塔城和石河子来矿的基建二连,五连负责施工,矿山的老前辈们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71年国庆节建成大桥,并起名为备战大桥,在今天,在这座大桥还能依稀看到草体的备战大桥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桥两端,桥头堡斑驳的水泥墙面上还清楚地看到兵非三矿建一九七一年十月的字样。大桥通车的那天,举行了最隆重的大桥通车仪式,矿上的宣传队载歌载舞,锣鼓声鞭炮声时起彼伏,大桥两边彩旗迎风飘扬,大家兴高彩烈欢庆大桥通车,终于结束了靠渡船摆渡的历史,浩浩荡荡的物资运输车队整齐划一地驶过大桥,人们比过节还高兴。据说新建的备战大桥在当时北疆地区算是最大最漂亮的拱桥,中间不用桥墩支撑,就象一条巨大的彩虹,大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气势。
通向矿区的大小桥梁,木质结构的桥最大的是巴拉二茨富蕴外贸收购站旁的那座大木桥,中间有三四个桥墩,每个桥墩与挢墩之间有十余米的跨度,可以说,这座木质大桥极大集聚了矿山建设者智慧结晶。在没有起重设备,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大桥全靠人工人力修建,难度不言而喻。这条河是后山几个较大的河集聚叠加,形成了较大的河流体系,河床之宽,河水之深是阿尔泰山脉首屈一指的,仅次于渡口那条大河。矿山建设者们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创业精神修建这座大木桥,先说桥墩,用木料做成木笼下入河中,木料与木料结合处用木钻钻孔用元钢连接,形成一体,水流冲刷方向上游做成三角形,以减少水流对挢墩的冲击力度,木笼做好几层便填满石块,直到桥樑所需高度,桥梁跨度很大,人们用元钢做成卡子将木头固定,极像汽车大梁卡子,这样一来整个大桥关键部位桥樑就不是单单哪个部分用力,而是把力分摊,这种做法令人赞叹,环环相扣,布局十分合理,充分彰显大挢建设设计者的聪明才智。俗话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景,站在桥下,看着大挢雄伟身姿,想起在一本书上有对挢墩的赞美,桥墩,屹立于惊涛骇浪中,任凭浪涛冲击,向上,来自于挢樑车辆的重压,不屈服,不后退,这就是桥墩担当精神,当年的矿山老一辈,不就是千万个挺起矿山重任的挢墩吗?他们身上所焕发的激昂斗志,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奋斗精神。
如今,这座木桥也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蒙库铁矿在巴尔茨河下游修了一座水泥桥,替代了这座大木桥。
应当说,矿山兴盛时期公路、桥梁状态还是不错的,虽说是简易的不能再简易的公路、木桥,但起码木桥上有桥面板,根据车辆宽度修有跑道,有了这些辅助设施,车辆走在上面不至于心惊胆颤。有人说,矿上的司机师付车辆驾驶水平是一流的,这话不假,在那样的道路,那样的桥梁情况下能确保运输安全畅通,不能不说是创造了奇迹。人们称之为矿山道路为"三跳路",即车在路上跳,人在车中跳,心在腹中跳。看今天,现代化工业一蒙库铁矿,高楼林立,从富蕴到矿区的道路一色的柏油路面上下双车道,途中的桥樑涵洞均是国家标准建设,这一点能充分说明国家的实力强大了。论奉献,那时的四个云母矿为国家的军工,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当时一位业内人士说,就三矿给国家创造的利润,完全可以用上国家标准的等级公路,不说是沥青路面,最起码也是有路基,有涵洞,正式的水泥桥樑的双车道,住房,均应是一砖到顶的红砖房,而不是在简易的半地窝子土坯房一住就是二三十年,而当时为国家做出显著贡献的矿山人为何没有如此待遇?归根结底还是国家穷,国家实力不强大,老一辈矿山建设者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立前行,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给后人留下一笔艰苦创业的宝贵财富。
临近矿部的机运连大桥,这也是一座较特殊的大桥,桥虽不是很长,但挢底到挢面很高,足有三、四米高,光是用石块砌两边的桥墩,很不现实,人们找来报废的汽车大樑,经过焊接,拼凑,加上石块,就建造成这座特殊大桥,人们称之为钢木结构大桥,这座挢,经历了无数次洪水考验,就是在八四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面前,这座挢也只是受到极小的毁坏。在矿招待所通向大食堂的路上,我还请楚记得修建了一座极为美观的人行桥,很是方便了来回上班,上学的人们,这座桥是专业的木工师付设计建造,整个桥身并不是直的,而是仿造古桥的造形,曲径通幽,十分美观大气,并完工后用黄色油漆将桥身刷了一遍,十分美观,不能说不是矿部的一个亮点,但在八四年那场洪灾中,这座漂亮美观的人行桥也付之东流,整个桥身被洪水抬走。
总的来讲,通往连队的大小桥樑比矿部的桥情况更差一些,有些桥简易的不能再简易了,有的干脆就是空心桥,何谓空心桥,就是比照汽车轮子的宽度,一面三根圆木,用蚂蝗钉(也叫扒钉)将三根木头相互连接,这才是真正考验司机驾驶水平的时候,有时桥的角度不对,来回打倒车,只有将车的四个车轮准确无误对准这六根木头,才能将车辆安全驶过木桥,司机师付们总结出过桥经验,那就是过桥要快,只要方向把正,一脚油门用最快的速度驶过桥樑,绝不拖泥带水。记得有一个夏天的雨天,一辆装满木料的卡车在通过招待所那座挢时因压偏半个车轮,压断了边上的桥木,汽车四轮朝天倒扣在河坝里,幸亏拉的是木头,车辆人员并无大碍,有惊无险。
回忆起建矿初期通往矿区的十余座大小挢樑,每一座挢都有不同的故事,而每一座挢,都充分彰显矿山老一辈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博大胸怀,他们一天天老去,有的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精神,得到一代代传承,发扬,做为我们兵团二代,更应发扬老一辈艰苦创业之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理念,让3O4精神薪火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