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2, 你是谁就会遇到谁》
你的爱情,藏着你的依恋与认同。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找到痕迹。”同样,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藏着他们童年时的依恋。从鲍尔比的儿童依恋理论,发展到后来广为人知的成人依恋理论,比较有广泛影响力的是心理学家哈赞和谢弗于1987年提出的四类模式,该模式以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的积极和消极程度为基础,将成年人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痴迷型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高=回避型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
有很多研究验证了婚恋依恋模式在人口中的分布与早期婴儿依恋模式的分布有一致性,这类研究结果也验证了依恋行为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童年的依恋模式会直接影响成年后的依恋关系。
对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而言,在婴儿时期,他们对外界作出的一系列反应,父母都会给予回应,内心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在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会伤心,但是相信父母是不会抛弃他们的,是会回来的。这类依恋模式的婴儿在长大后,在对待恋情时,他们不会疑神疑鬼,他们十分信任自己的恋人,会在一段关系中感到有安全感,不担心也不怕另一半会抛弃他们。对于恋人之间做出的亲密动作,如拥抱、亲吻,等等,他们不会抗拒。
对于痴迷型依恋的个体而言,在婴儿时期,他们害怕父母会随时抛弃他们,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极度恐惧和害怕;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很开心,但同时又会发泄愤怒来惩罚父母的离开。痴迷型依恋的人在开始一段恋情的时候,会快速和另一半进入状态,但容易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脑海里总会冒出一个想法:“他最近对我冷漠了,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是不是爱上别人了?”就像有些情侣,因为另一半没有及时回信息,他们可以疯狂到一个晚上打几十个电话过去。他们以爱的名义,牢牢占据另一半的大部分时间,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不给对方留一点隐私空间,两人之间一点信任都没有,他们以为只有这样,另一半才不会离开他们,他们害怕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痴迷型依恋的女性比男性多。
回避型依恋也被称为疏离型依恋,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在婴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满足,父母对他们自我诉求的回应也是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久而久之,婴儿就把情感需求压抑在内心,不向父母表达,对于父母的离开和返回,其反应都是冷漠的。回避型依恋的人性格独立,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拒绝和他人靠近,讨厌亲密关系。和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谈恋爱,你会感觉和没谈恋爱的时候没有区别,他们在一段感情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是很平淡的,甚至是很冷漠的。回避型人格不是不需要被爱,相反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关心和疼爱,只是被自己掩藏了起来,他们常常告诉自己:“不行,我不能在这段关系中陷得太深,我不需要别人爱我,我只要自己爱自己就可以了。”
对于恐惧型依恋的人而言,他们在婴儿时期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当父母离开时,他们会很害怕;另一方面,对于父母表达爱时的亲近,他们选择回避,拒绝亲密。他们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是:我很喜欢你,但是当我发现你也喜欢我的时候,我好像就不那么喜欢你了,甚至讨厌你。和恐惧型依恋的人交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上一秒他对你爱得死心塌地,下一秒他就莫名其妙地对你发火,叫你离开。他们面对一段恋情的时候,常常伴随着很强的焦虑感,他们害怕另一半离开,但是当另一半试图亲近他们时,他们又对另一半表现出极强的排斥反应,冷漠处理,这样的心理是很矛盾的。
安全型依恋的人适合和另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交往,无论恋爱还是分手,都会风平浪静;回避型依恋的人和痴迷型依恋的人往往会相互吸引,但又相互折磨,他们爱并痛苦着,一个是疯狂逃避,另一个则是疯狂追赶;最后,恐惧型依恋的人,一般存在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他和其他3种依恋人格的人交往,那么结果大多会不太完美。
单身的模式有很多种,我们选择其中常见的九种与大家共同面对,期待大家可以为爱找到出路。
1.契可尼式单身
契可尼式单身属于理想化投射,他们把对爱情的所有幻想都投射给初恋,他们的初恋满足了其对美好爱情的所有幻想。他们时不时陷入对初恋的美好回忆中,以百分百的纯度来衡量日后的恋爱,走不出初恋的心理幻影,也无法开启新的生活。
2.迷茫式单身
这类单身往往属于“自我投射”,他们的模式并不固定也并不相同,“母胎单身”既是状态也是结果。他们也许并没有开启对爱情的积极的自我探索,比如,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独特吸引力与魅力在哪里、自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3.错过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怀旧式认同”。“好时光永远是旧时光,最好的恋人永远躺在失去的过去中”,最好的永远是前任,恋人永远是旧的好,现任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却是永远过不去的坎儿,他们处于一种自我比较与患得患失中。
4.纠结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冲突式认同”,他们一直在寻找情感关系中的最优解,以及恋爱中的正确率与准确率,内心的完美主义与寻找生活最优解的状态使自己困在其中,却总是得非所愿,患得患失。
5.沉浸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自我陶醉式认同”,他们喜爱单身与单身生活,既不患得也不患失。
6.自恋式单身
这类单身是“自我迷恋式认同”,因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相比其他人,他们更爱自己,因此他们在爱情中拥有极强的心理优越感与优势感,在爱情中感觉自己一直在失去,而对方一直在得到。
7.悬置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卡顿式认同”,对于悬置式单身者而言,向上寻找与向下兼容都很不容易,于是就卡在中间。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特点是:过于清醒或者过于冷静,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友情之上,爱情未满,对于爱情他们表现得并无标准,却处处都充满着自我要求,这类个体可能表面上属于自洽型人格,但他们自我恋爱人格的探索并未有实质性的启动,只是在爱情的边缘游移,像一只一直在寻找丢失的另一半的刺猬,遇到的都不是合适的,合适的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
8.社恐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回避型认同”。村上春树说:“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这类个体其实内心是最渴望爱情的,只是因为回避型依恋人格,让他们始终与爱隔着一层纱。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他们除了有心理上的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
9.虚拟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偶像投射式认同”,他们把爱情完全投射在自己内心的偶像身上并且通过追星获得幸福感。
第1章 契可尼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1——契可尼式单身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契可尼效应:人对于没有完成的感情,总是有很深的执念。
第2章迷茫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2——迷茫式单身
迷茫式单身群体人格素描:缺乏爱情启蒙,逃避与异性社交
迷茫式单身群体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类型的伴侣,也不知道怎样与异性建立联系,更是在面对与异性拉近关系、经营感情等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迷茫式单身群体心理图式: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
因此,对于迷茫式单身而言,三步法可以逐渐深入探索自我。
第一步,在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前,问一下自己:你在恐惧什么?为什么不愿意向前迈一步?
第二步,在彷徨犹豫之际,找一下自己身体的感觉,当要面对谈恋爱这件事情时,你的身体反应是什么样的?你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你的精神是否放松等。
第三步,与你特别亲近的朋友分享感受:你对恋爱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
容易恋爱的人和不易恋爱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心态的积极程度。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每天带着愉快的心情生活,将自己代入一种随时迎接爱情的情景中,此时的你,脸上挂着微笑,不知不觉中就已将幸福的氛围传达给周围的人,这样的你仿佛一块巨大的吸铁石,总会吸引到和你频率相同的TA。
第3章 错过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3——错过式单身
那么错过式单身群体如何突破社交局限呢? 在每一段情感中进行复盘与反思,向内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人格特点,进行适度的自我反思,给自己一段沉淀的时间,一段情感结束后,不要急于开启下一段感情,给自己一段空窗期,让这段时间成为自己成长的窗口期。
注重与自己的当下实现有效联结,脚踏实地、接地气地面对真实感情,无论是恋爱还是日常交往,关注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模式,并且探索自己交往的内在动机,期待从一段感情中获得认可、支持、成长。
更加主动地投入人际交往中,比如,团建、轰趴、歌友会、健身团体等,在群体动力中了解自我的交往模式与偏好,会更加准确地了解卡住自己的点。
第4章纠结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4——纠结式单身
纠结式单身群体人格素描:常常处于自我否定和自我逃避的对话中
纠结式单身群体心理图式:在关系中纠结,在错过中内疚
第5章沉浸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5——沉浸式单身
究其根本而言,沉浸式单身群体的社交局限不是能力而是观念。社交就是两个个体的自我之间的交互,这也就意味着交互会不可避免地触发自我,并容易产生防备心理,对于沉浸式单身群体而言,他们会有更多的内心冲突、矛盾和挣扎,会自己做好最坏的预期,会将单身时与“脱单”后的生活权衡利弊,自我舍弃。但这样反而缺少了应有的真实,沉浸式单身群体最需要做的就是跳出固有的想法、接纳当下的感受,采用一些忘我的手段让交互变得自在。同时,沉浸式单身群体更应该反思的是自己所追求的独处是否健康、向上,一颗会独处的心应该是不加评判、没有任何分裂、不做任何区分的,用全部的注意力去观察内心的活动,对于过去结下的伤疤,不应该过度纠结,而是要合理搁置,努力做到不仅可以“沉浸式独处”,还可以“沉浸式社交”。
沉浸式单身群体突围:迈出拓展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1. 不要强迫自己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但可以尝试开放自己的边界
2.尝试用爱的语言感受生活,从异性视角理解情感
一个真正想爱和值得被爱的人,在交往前看得到别人,在交往后看得到自己。在交往前看得到别人,是为了让大家能打开心扉,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更不要稍有不满就否定全部;在交往后看得到自己,是希望在恋爱中不要太纵容,或者说不要太依附对方,要保持独立的思想,懂得发现自我的需求。
第6章自恋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6——自恋式单身自恋式单身群体心理图式:自恋式单身群体的关系模式是内求的
自恋式单身群体的关系模式是内求的。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的破冰之旅似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愈发困难;个体的思维、认知、行为模式已经形成特别自恰的逻辑与自我完整的生活,使得与异性相处成为一件不容易的事。
自恋式单身群体突围:学习内省与自我反思
1.爱就一个字
2.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爱
爱情需要真心、真诚、真切地体会对方的感受,并且感同身受,找到彼此适合的点,并且打破自恋的滤镜,看到真实而不愿意面对的自己,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契机,一个温暖的爱人往往是前方照亮你的灯。
3.爱需要在自我反思中成长
4.自我蜕变,你会发现全新的自己
第7章 悬置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7——悬置式单身
悬置式单身群体心理图式: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在面对可选择的交往对象时,不妨试着先不拒绝,尝试先行交往,比如,虽然他可能没有那么强的工作能力,但他可以是个很好的顾家的男人。如果换作别的男人,也许你会更不喜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希望遇到一个优秀的人之前,请先确保自己足够优秀。
悬置式单身群体突围:看看那个真实站在你面前的人吧
1.放下标签
2.在关系中成长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讲,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爱人与被人爱,也是一种成长,当我们为爱留出一个空间时,可能会与爱情撞个满怀。
3.适度谨慎,抓住时机
因此,想找到一位仿佛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另一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凡事都有个度,试着改变自己一层又一层谨慎地筛选式找对象的模式,学习一下“抓大放小原则”,可以尝试着去接触一下80%符合自己预期的异性,不要因为那20%的“小”就将对方拒之门外。时机也很重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你可能就会找到那个合适的人。
第8章 社恐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8——社恐式单身
社恐式单身群体人格素描:一直在渴望爱与害怕爱中挣扎
第9章 虚拟式单身
单身模式画像9——虚拟式单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