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形不如论心
相形不如论心。比如,尧帝、文王、孔丘皆身材高大,而舜帝、周公、子弓身材矮小;公孙吕、孙叔敖、叶公子高等皆丑人,但都有不世之功;仲尼、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虞舜、大禹、商汤等的长相也都不是十全十美,追随他们的人当然是崇敬他们的内心,而不会因他们的像貌有轻视之心。
桀纣长巨姣美,然而身死国亡,成为后世的反面教材。现在也有不少帅哥长得像姑娘一样漂亮,但行为不守礼法,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甚至犯罪伏诛。
所以相貌不是决定吉凶的因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又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乡则不若,偝则谩之;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
二、论心不如择术
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具备生理感觉,也不是因为能直立行走,而是因为人有分辨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懂得什么是自己的本分,这就要守礼,守礼的典范是古代的圣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先王的很多思想和政策已经不是很清晰了,后王们很好地继承了先王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法后王。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正所谓: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三、君子必好辩
有人认为,古今的情况不同,所以治理的方法也不一样,此说迷惑了很多人,这是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愚昧无知的表现。圣人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
君子必辩,以正视听。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辩说的难度在于,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然未可直至。高明者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随时调整。君子度己以绳,为天下法则,接人用抴,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
对先王之言,须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彊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即一切以仁为中心,这是君子辩说的指导思想。
圣人之辩,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士君子之辩,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小人之辩,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应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这种人比盗贼的危害还要大,圣王起,所以先诛也。
《非相篇》以批评以貌取人切入,提出内心才是带来吉凶的决定因素,故人有三不祥、三必穷;所谓论心不如择术,术为先王之遗言,实践中则当法后王;妄人妄言惑众,故君子必好辩,即君子必须有弘扬先王之道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还要善于说服民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