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这个名字,估计大家最初的印象,都是来自那部古早的神仙剧《人间四月天》,那部剧里正当花样年华的周迅、黄磊塑造了相当美好的荧幕形象。也让大家知道了诗人徐志摩的波折情史。
张幼仪虽然她的名字和林徽因、陆小曼这样的时代名媛一起出现,但大家认识她,似乎只是因为她最初的婚姻。留下的也是她是一个隐忍而悲催的传统女性的形象。
现实生活中的张幼仪,确实是以那个时代传统女性的标配模样开场的,但是正是因为那场著名的婚姻,反而给了她逆风翻盘的机会,成就了一个乘风破浪的张幼仪。
小脚与西服
少年时的张幼仪,拿的是傻白甜爱情偶像剧的剧本。
出身商人家庭的张幼仪,家境一般, 外表一般,学习成绩也一般,虽然出身传统家庭,却在新式的女子学校读书,是个在各方面都不出众的女中学生。
但张幼仪的兄弟们,除了有银行家、实业家未来做了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公权。

还有在当时政坛风生水起,后来做了民主社会党领袖的张君劢。
这让张幼仪的家庭,除了财富之外,也拥有了颇多的政治能量。
所以,她的第一次婚姻,还是带着封建大家族联姻的标签,嫁给了江南富商徐申如的独生子,徐志摩。

徐志摩,在结婚时,虽然还没写出再别康桥这样的代表作,但从世俗的眼光看,绝对是结婚的好对象。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做钱庄和绸布行生意的,也曾顶过当地首富的光环。
而和一般的富商家庭不同,徐家还是很有文学素养的家族,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表弟,而琼瑶是徐志摩的外甥女。
徐志摩自己,在北大求学期间,也曾拜梁启超为师,结交了很多“公知”。

张幼仪的哥哥们张公权,张君劢都是他的朋友。
虽然,张幼仪是朋友的妹妹,但是有这样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的徐志摩,对十五岁,中学还没结业就辍学嫁人的张幼仪,不仅没有爱情,还带着相当的鄙视,这段婚姻,被他定义“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张幼仪当时也是懵懂的,毕竟以现代的标准,十五岁,初中刚毕业年级的女孩,对婚姻,家庭恐怕也没什么深刻的认识。
在嫁给了徐志摩后,张幼仪很快就怀孕,生了第一个孩子。
而徐志摩在妻子生了儿子后,感觉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很快就出国留学了。对新婚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毫无眷恋。
张幼仪曾经回忆:“当我向他告别时,他仿佛早已远去。”
徐志摩,在赴美国留学后,又辗转来到英国,终于确定了在康桥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剑桥学习政治经济学,而此时,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真爱林徽因。
而同时,由于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写信敦促徐志摩把妻子接到国外团聚,徐志摩不耐烦的把张幼仪接到了英国。
张幼仪到了英国和徐志摩住在沙士顿,这是个小镇,离徐志摩上学康桥大学不远,语言不通的张幼仪,到了英国,在照料徐志摩的日常起居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英文,准备继续学习深造。

徐志摩当时因为已经爱上了林徽因, 对已经怀孕的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据张幼仪回忆,听到妻子的怀孕的消息后,徐志摩的反馈是:“赶紧打掉。”
张幼仪不想打掉孩子:“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则回答:“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么。”
由于张幼仪很坚持不肯打掉孩子,这让徐志摩大为恼火,离婚不成,他把张幼仪一人抛在沙士顿,自己回了学校。
张幼仪一个孕妇,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想来是体验了一次绝望的滋味。
好在这时候,张幼仪的家人还是伸出了援手的,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写信让张幼仪千万不要堕胎,生下孩子,自己会负责抚养。
张幼仪于是去了巴黎又辗转来到德国,在哥哥的帮助下,生下了次子彼得。
而徐志摩,则在张幼仪刚刚生下孩子后,很快来到德国。
不是为了看一看刚出生的儿子,而是要求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因为林徽因马上要回国了,而徐志摩希望能追随林徽因回国并娶她。
面对这样的徐志摩,张幼仪也不再抱有幻想,她和徐志摩在柏林办理了离婚手续,这成为了中国依据民法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办完离婚手续,张幼仪带着徐志摩去医院看了看刚出生的儿子,据她回忆,徐志摩“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这之后,徐志摩追随女神林徽因回国,而张幼仪,在哥哥的帮助下,在德国学习了幼儿教育。但在德国求学期间,她的幼子彼得生病离世,在失去幼子后,张幼仪也回到了中国。
涅槃后的浴火重生
从德国回来的张幼仪,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去德国前,她是旧式教育下的传统女性,对公婆要孝顺,对丈夫要顺从,她担心丈夫不喜爱自己,抛弃自己和孩子。
可以说,后来,她的担心,都变成了现实,但当生活给了她重击时,看似柔弱的张幼仪却相当有韧劲的没有被打倒。
从德国回来后的张幼仪,在逐渐适应了国内生活后,还年轻的她,并没有改嫁其他的丈夫,而是开启了自己的职业女性道路。
她先是在上海的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后来,则进入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担任副总裁。成为了民国时期第一个女性金融行业高管。
之后,她又担任了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那是一家开在在上海的繁华地段静安寺的服装公司,是民国时期第一家女子时装公司,设计出品的时装轰动一时。

在她哥哥张君劢组建国家社会党后,张幼仪应邀管理党派财物,在抗战爆发后,她又大胆的囤积军用染料,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实现了财务自由。
可以说,回国后的张幼仪,开启了凤凰涅磐的重生,从封建婚姻里透明卑微的小脚媳妇成长成了乘风破浪的民国新职业女性。
和她一路高歌奋进的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那位才华横溢的前夫徐志摩的人生。
风流才子徐志摩在成功和张张幼仪离婚后,并没能顺利的娶到女神林徽因,林徽因女神最后嫁给了徐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而徐志摩,回国后又爱上了同事兼同学王赓的妻子陆小曼。
这场天雷勾动地火的恋爱,让陆小曼也离了婚,和徐志摩成婚。

可惜这一对才子佳人的婚姻,并不被当时的社会舆论看好。
散文家梁实秋,那时正好归国,记录下了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作为证婚人,在婚礼上,做的史上最狠证婚词:
”我来是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以后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你能恪守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造成的。
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的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即便是几十年以后的今天,看梁老师的严厉语气,仍然直透纸面,可以想象当时婚礼现场不止是新郎新娘,连亲友们估计都得尴尬的面红耳赤了。
徐志摩的婚姻,就这样在众人都不看好中开始了,并且夫妻两人用行动证明,老师梁启超说得没有错。
陆小曼在结婚后,因为不被徐志摩的家庭认可,而爱上了购物和吸食鸦片。
而徐志摩除了满足妻子欲望之外,没有很好的规劝和限制陆小曼的挥霍。
因为当时徐父因为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彻底断绝了两夫妻的经济来源,所以徐志摩忙碌的奔波于全国各地的高校,讲课演讲赚钱。
当时民国普通人的年收入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能赚几百大洋,但是他和陆小曼仍然入不敷出。
忙于生计的徐志摩为了生计, 在搭乘飞机从南京前往北京参加林徽因组织的演讲的旅程中,遭遇空难,去世了。
在他去世后,陆小曼因为悲痛过度,和家人的阻止,甚至不能去给徐志摩收尸,最后料理徐志摩后事的,居然是他决绝抛弃的前妻张幼仪。
冷静理智的张幼仪和敏感文艺的陆小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派长子到出事地点为徐志摩收尸,并料理了徐志摩的后事,甚至还为他亲手写了挽联:
“万里鹏飞,独憾翳云悲失路;一朝惊鹤死,我怜弱息去招魂。”
人生从来靠自己成全
在送别了痴情浪子的老公后,张幼仪在解放前期时移居香港。
在53岁上,张幼仪和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
在结婚前,她还写信给在美国的儿子询问意见:“因为我是一个寡妇,我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她的儿子徐积锴给她的回信:“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合影
徐积锴书信中表达出的理解和包容,和感情上自私而自我的父亲徐志摩真是大相径庭。
张幼仪就这样在儿子的祝福中嫁给了苏纪之,并在第二任丈夫去世后,移居纽约,最后在八十八岁高龄去世。
张幼仪与儿孙合影
而经常被提起与做她比较的,同样成为徐志摩妻子的陆小曼,却是余生坎坷。
陆小曼在徐志摩去世后,仍然大量吸食鸦片,并和一直给她做按摩的医生翁瑞午同居长达二十年。
翁瑞午有妻子子女,并一直没有离婚,陆小曼却认为他对自己照顾有佳,不忍和他分手。
常年吸烟,让陆小曼五十几岁时一口牙已经几乎掉光,在翁瑞午去世后四年,陆小曼也在上海去世,享年62岁。
另外一位出现在故事里的民国名媛,曾经让徐志摩爱得痴狂而与张幼仪离婚的林徽因,和陆小曼相比,活得就相当的克制和理智了。

她在嫁给梁思成后,虽然历经战乱,但是婚姻稳定幸福,林徽因在去世前曾经要求和张幼仪见面,并对她说:“终于得见了,幼仪,我欠你对不起,但我不后悔。”
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张幼仪只是把林女神以爱为借口,委婉而迟来的道歉记录进了自己的回忆录里,带着种千帆过尽的平静。
可以说,张幼仪的一生,都没有摆脱传统家庭灌输给她的价值观,她一直都秉承着旧时代对传统女性的三从四德的规范。
但在丈夫儿子无法依靠时,她也从没彷徨犹豫过,自己生活得相当好。
她在民国时期新旧思潮的碰撞中,并不是思想走在时代最前端,特立独行令人惊艳的那一个。
但是她既没有被自己的家庭和早年的教育被束缚住,也没有被婚姻爱情的背叛裹挟以受害者自居,而是随着时代的潮流,勇敢的接受生活的磨难和挑战,历经磨难,却选择了豁达和包容。
也许正是因为她能在坚守信条的同时又勇于进取,所以才能在变革的时代中,低开高走,一路逆袭,活出了自己独有的从容和幸福。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人生从来靠自己成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