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幼的时候,对父母的感情没那么深,因为未曾远行,体会不到他们的牵挂。他们的爱是朴素的,让我们衣食无忧。我们也很懂事,学习上不用父母操心,在家的时候,家务活也可以帮忙。少年不知愁滋味,直到成了家,自己也有了孩子,才慢慢感受到身为父母的责任与艰难。
小时候经常听到母亲说:“要不是因为你们,我也不必这么辛苦。”我们的成绩还以可以,供我们读书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亏得母亲的勤俭,我们顺利毕业,上学没因为钱分过心。听多了,以为家里很穷,从不跟父母要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也不敢多要零花钱。初中高中每个星期的零花钱从没变过,10元。那时走读,在家里吃饭,早餐包子五毛还是两毛一个,饵块两毛一片,通常五片就够了。米线两块钱一碗。如果每天吃米线,刚好够一周的早餐。不过很少去吃,吃米线多麻烦,要早起,早餐店的人多,等很久。其实主要还是嫌贵。两点一线的生活,确实也没有其他什么花钱的地方。
扣除早餐费,每周都会有结余。但也不会攒下来,多半贡献在了学校门口的书店里。租杂志,两毛一天。或者在邮局门口的书店里买报纸,杂志。那时候《萌芽》还挺火。校门口有几家书店,大多租小说,言情小说,古龙金庸等大咖的武侠小说。这些在老师口里的“闲书”。看这类书太花时间,基本都没怎么关注过。偶尔也去图书馆借书。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多,但语文课上经常提到的那些名著还是有的。管理员不让去书架上找书,门口有一排抽屉,里面放着书卡,上面写了书名,作者之类的信息。按索引找到书卡给老师,老师拿着卡去找书,自己就在外面等。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大学的生活费也四年没变过。从高中到大学,对钱心态没怎么变。够吃饭就行。理工院校,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男生。比起很多女生的学校,我们在学校里跟男生除了性别的差异,穿着打扮没有太大的差异。青春洋溢的年纪,素面朝天,T恤,球鞋。穿裙子都很少,衣柜里根本都没有裙子。和尚庙的称呼也不是白来的。毕业照也拍的很朴素。以至于在工作后,听同事说他们拍毕业照请化妆师,摄影师,租礼服……全家人盛装出席毕业典礼的隆重,我都惊呆了。爱美是女人的天性。那阶段的我们,大概不是女的吧。
着急去世界闯荡,着急去过不一样的人生,一毕业就扑进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直到被生活磨掉了棱角,被房子车子孩子压弯了腰,才发现,还是上学的时光最美好。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成家之后才明白那些没心没肺的岁月,是父母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