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是营养液还是毒鼠强
眼下的鸡汤可以说是泛滥成灾,假借鸡汤名义贩卖个人观点,更多的则是骗取点击率把自己的文章推成爆文从平台骗钱。为什么一篇文章写成这样,还这么受欢迎?
并不是因为内容有多精彩而是题目很花哨,什么幸福女人的特点,什么成功男人的因素,如此这般,当然还有迎合某些私欲强或者偷窥狂的各种耸人听闻标题党。你一旦点击了,管你看不看他都拿到了点击率。

他们常常会先跟你讲个故事(网上的鸡汤文经常会将人物以朋友、亲戚、同事等等各种身边的人物身份出现,描绘得惟妙惟肖),然后再向你阐述他的道理,虽然都是些歪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则例子:
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
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
渔夫说,洗耳恭听。
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那之后呢?渔夫问。
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再之后呢?
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
然后呢?
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
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这是腾讯统一分发,若觉得碍眼,无视即可
这个故事在各大报刊杂志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心灵鸡汤文中的典范。
那些写心灵鸡汤者和信仰心灵鸡汤的人也自认为找到了事情的本质:很多时候别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觉而已。
所以,比起追求我们追求不到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
这个道理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事实上,他的结论是好的,但是他的推论是错误的。
鸡汤作者为了得出他的结论,刚好写到对他自己有利的位置就马上停笔了,没有再深入下去。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他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渔夫这个狭隘的角度来看问题。
如果你跳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圈子,站在亿万富翁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富翁来说,他的享受生活并不只是来海边晒太阳,而是他们享受着选择生活的权利。
今天他可以来晒太阳,明天他又可以去骑马,后天他还可以去森林里打猎,这些对于渔民、放牧人、猎人看来说都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当然觉得不稀奇。
但对于富翁来说是新奇的,关键在于,他玩腻了就可以去选择其他,他有这种权力。
但是渔夫并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渔夫为了生计,只能终日守在沙滩上,每天重复着他的生活,终老至死,这正是他生命的悲剧所在。
我们如果这样看心灵鸡汤,就会看清楚。
他们实际上讲究的不是客观、严谨、方法正确,而是怎样将自己的道理看起来正面很阳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逻辑被他隐去避而不谈,他只选择一些对他自己有利的角度来阐述问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很多人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
很显然,这个渔夫的身份隐喻了我们当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大多数人为了生计,为了家庭,都像渔夫一样,不得不每天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朝九晚五,就此了了一生。
现在突然来一个这样的故事,真是让人解气啊!然而,我们还是得面对现实。这个故事不仅没有让我们学习到任何东西,还使得很多人逻辑混乱。
在看这个关于渔夫和富翁的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发现故事有好几个版本。
同样一个故事,还想阐述不同的人生感悟——然而这些感悟跟我之前谈论的人生感悟一样,都是歪道理。
腾讯的爆文。
即便是讲述同一个道理时,渔夫和富翁的对话都不同,讲述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鸡汤作家为了说明一个他自认为很正确的道理,经常不惜编出一个故事来。
编故事的传统在鸡汤界由来已久,比如《马云给年轻人的十个忠告》、《屠呦呦获诺奖感言》、《李嘉诚的五条人生感悟,太经典了!》……
事实上很多话都不是马云、屠呦呦、李嘉诚说的,编造者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令当事人本人看到这些名言绝句都哭笑不得。

我们这个社会属于一个“钙片文化”横行的社会:你腰疼背疼腿抽筋是不是?
不用打针不用吃药,来一粒钙片就行,一片顶两片,并且今天吃明天好。
而什么东西改变得最快呢?不是技能、不是思维、也不是人生观,是情绪。
你看一篇文章,就能掉泪,看一篇鸡汤,就能受到鼓舞,奋发昂扬。
鸡汤正是看到了这点,才有了市场。
鸡汤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不仅仅对读的人来说比较容易。
而且对写的人来说也很容易。因此,我们可以见到市场上很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就能出一本鸡汤的书。
然而你很少见到二十多岁的人,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我甚至还见到有人号称“矫情是我的生产力”。
写作者不需要什么大见识、深刻的思维,亦不需要什么人生经历,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逻辑,就能编好一个故事,写出一碗鸡汤。
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为外物所动。
走得最远的,永远是那些他情绪恒定的人,而不是那些“今天下雨了心情不好”、“这个月水逆了,所以不宜做事”的人。
更严重的是,这种习惯让我们思考总是流于表面,不愿意再去思考问题本质的所在。
就好像我前面介绍的渔夫和富翁的故事一样,讲述者利用他们的故事技巧和话术,将一个问题停留在了他们想要的位置。
倾听者因为受到了情绪上的感染,被作者所感动,因此思考停留在了事情的的表象,没有去进一步探索事情的本质。
而改变我们命运的,往往不是情绪,而是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每个人都喜欢听温暖人心、令人鼓舞的话,这乃是世俗之必然。
人人都希望“努力就有回报”、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事实往往是“青春消耗殆尽,你却一无所有”,是“谁谈恋爱的时候,不会经历过几个人渣”。
当遇到这些预料之外的事情时,我们会误以为这些都是命不好、是运气的因素。
事实上,每个人走过的路都差不多,现实永远比鸡汤里讲的故事要残酷得多得多得多。
人生的智慧不在于去追求这些美好,而在于当你遇到最坏的现实时,能坦然面对,不动声色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爬起来重新上路。

成功都是累积在无数次失败上走过来的,绝不会因为一个鸡汤而改变命运。
但往往我们眼睛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是最为丑陋的。
有些作者,明知道事实是怎样,却隐藏起来,将光明的、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而将那些辛苦的、垂然落泪的场面隐去不谈。
而让人成功的,往往就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心酸与痛楚。
但是为了迎合读者,吸引眼球,提高名气,他们仅仅给你展示一个美丽的世界,这还是小事。
大的,则会毁你的一生。
此文来自网上,略有删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