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一位同学在路上对一副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横幅的措辞产生了辩论。他认为“消灭艾滋”中的“消灭”二字的使用,恐怕会引起艾滋患者的恐慌而选择隐瞒病情,我也认为不会。
对于这样的辩论,我姑且称它为辩论,我是心存渴望的。因为我理解他的想法,同时又坚持我的看法,思维碰撞的机会实在难得,即便它显得有些无用,我觉得也可以添一番乐趣。
然而,正当我有些喜悦的时候,同行的另一位同学笑道,我俩是大哥不笑二哥,才能在这种问题上杠起来。
一下子就如一盆冷水泼了下来,我起初有些生气,因为我觉得“杠”是一种诡辩和引战言论,但我自认为我的言论不是一种诡辩。
而反过来,又引起我的反思,诡辩者是否都能意识到自己在诡辩呢?我突然觉得这还没有定数,说不定旁人眼中的诡辩者其实不过是按着自己的逻辑讲想说的话罢了。所以得考校他的逻辑的合理性,我的逻辑说实话并不算好,于是我只能沉默。
这种感觉十分深刻,所以我相信着不止我一个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心中还有无数的疑问,却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闭嘴。
如今网络上出现了一波“反杠行动”。诸如“国家一级抬杠运动员”,“他急了他急了”,“啊对对对”,这些词语,都在用一种很有梗的方式,在阻止他们针对的对象说话。
对此我总有些害怕,如果它们渐渐被滥用,人们的话语也就渐渐被统一起来,异见者会被排斥而最终同化于更大的话语团体,虽然声音变大了,但声音却变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