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享:谦宇

今天分享《女三字经》之<妇道章第三>
部分原文
古娶妇,重六礼。届见后,妇若子。
拜翁姑,暨伯叔。入厨下,亲什物。
事翁姑,首敬顺。循礼节,听教令。
不并坐,不并立。语必顺,应必疾。
凡翁姑,所钟爱。小姑叔,宜优待。
凡翁姑,所贵重。虽微物,勿轻动。
谦宇译文:
按照古代娶媳妇的礼制,要讲三书六礼的。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规矩,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定下。
所谓“三书”是奉行“六礼”应具备的文书,是古时保障婚姻有效的文字记录。所谓“六礼”则是娶妻必须办妥的六项手续。每段婚姻均须完成这六个步骤,才算得到正式承认。
三书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分别指: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庙见”,古代婚礼仪式之一,成妇之礼中的重要仪式。即婚后至迟三个月,须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从此,才算嫁入夫宗,具有参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
正式拜见了公婆叔伯辈。就要尽快熟悉家里一切用具杂物。侍奉公婆首先要敬重孝顺。一切遵循礼节行事。与公婆不可并排而坐,不可并行而立。言语恭顺,公婆召唤回应要快,不可怠慢拖延。
因为小姑小叔是公婆钟爱的幼子,作为儿媳和嫂子应好好对待他们。公婆所珍爱的物品,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东西,都要好好守护,不可乱动。
这是结婚的一些重要礼节和过门后的基本注意事项。
谦宇心得:
这段文字后半部分讲了一些作为媳妇的基本注意事项。恐怕现在没有人在婚前接受这些提醒和教导了。所以婚姻中磨合的内容很多,时间也很长。
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相对于如何在夫家处事。这段文字的开头才是当今社会最不该摒弃的。那就是关于婚姻的礼制。我并没有把三书六礼的全部文字阐述摘录过来,各位有兴趣可以百度搜索看一下。

在速食时代的今天,可能您会觉的很繁琐。其实恰恰这些不可或缺的每一步骤才能体现组成一个家庭的何其重要。婚姻不是儿戏,仪式感也不是像今天这样炫耀物质的浅薄表现。
真正意义上的仪式感是把两个人的结合通达神明获得天地承认和护佑。同时也是一生中重要的转折,对自己的每一步都认真对待,也是对自己人生过程的负责。反观今天婚姻似乎是精简了很多程序,但是也无法再让人感受到婚姻的严肃和意义。
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其实就是人的思想状态的真实体现。在婚姻中可以不讲信义,表现出来就是出轨背叛,婚姻中只思考自己能有多少获益,表现出来就是用获得经济物质的多少衡量是否维持婚姻的必要。
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而一旦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态度变得功利和自私,甚至轻易可以解体,那么可想而知家庭关系能融洽和睦到哪里去?
夫妻关系尚且不稳定,其他关系更不乐观。于是大多数人都不自觉的成了为利而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几近崩溃瓦解。这是这个时代的现实和悲哀!
也许你会觉的我的观点有点夸张。但是在未来我的整理分享中会系统把这些利害关系阐述出来。
今天出门在外,就到这里吧,各位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