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林徽因是才女,是著名的建筑师,那么她是如何做一名母亲的呢?
梁再冰谈到林徽因时曾说:“母亲和一般的妈妈不一样,她总是在忙,她和儿女们交流起来不是把他们当成孩子,而是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

说起林徽因和孩子的相处,有这样一个故事,1937年她在山西考查时,那时正值战乱,她特别不放心和姑姑一起去北戴河度假的女儿,便写去一封长长的信,千叮万嘱各大事项。
首先,她在信里把自己此行的行程详细描述了一番,担心不够形象,还画了一幅地图,接下来又对当下的战争简单分析,告诉女儿作为中国人就要勇敢,什么都不要怕。
那时,梁再冰只有八岁,可是林徽因却一点也没有因为孩子年纪小而敷衍她,而是把她当作一个成年人来平等交流。
在我们小的时候,最常听到大人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所以在我们的观念里,小孩子不可以管大人的事。
然而林徽因却从来没有用这种长辈的姿态去轻视孩子,相反,她重视与孩子交流的每一个过程。
梁再冰从小很喜欢看小说,就差眼睛没贴在书上了,林徽因很担心女儿视力受损,可又怕直接批评女儿会令她受不了,于是她在小说上画了一只戴眼镜看书的袋鼠,并在旁边写到:
“鼓励你读书的嬷嬷很不希望,这个可敬的袋鼠成了你将来的写照。喜欢读书的你必须记得同这个漫画隔个适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
她用这样一个诙谐幽默的方式,护住了孩子的自尊心,小小的梁再冰一下就接受了母亲的建议。
父母的行为其实对孩子会产生很深的影响,然而父母们却常常不以为然,为什么现在会有那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叛逆,青春期并不是叛逆的原罪,孩子们叛逆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之于孩子,是长辈,是朋友,是最亲近的人,而父母对待孩子的每一个做法都会成为孩子潜意识默默衡量的标尺。
林徽因的一生,其实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她对孩子的陪伴其实是缺乏的,但她的精神陪伴却是无处不在的。
林徽因常常给孩子们朗诵古诗,念屠格涅夫的小说,讲解《米开朗琪罗传》,她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又一个多彩的精神世界,她的教诲不在那些命令式的话语里,而是在这一个个动人的讲述里。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她是才女,自然有这样的才情去教育孩子,我们一般人哪有这种学问。
林徽因教育理念的超前也许与她广阔的视野有莫大的关系,但她对孩子的尊重和引导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家庭都可以做到的。
比如,下班后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读一本书,一起对书里的故事探讨,哪怕是探讨小红帽如何抵挡大灰狼的攻击。
当今时代总有人会苦恼如何平衡孩子的教育和事业,那么,林徽因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