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主流社会的我,并不知道“直男”这个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依稀记得曾经,直男的对照组是gay,而如今,直男的对照组竟然变成了渣男,令人迷惑。但好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接触,我对“直男”一词的理解,总算基本符合当前定义了。
现如今你说一个男人是直男,这肯定不是在夸人,而收到这顶帽子的男人,根据具体情境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心境。据我观察,当前大部分情境下,这个称呼的背后,都有“简单粗暴”、“自以为是”、“不解风情”、“情感木讷”、“朴实无华”等涵义。这似乎暗戳戳地指向直男情商余额不足的意思。
社会在演化,过去以男性气质为尊的社会风气正在渐渐衰退,很多时候人们更要讲和平、合作、和谐。这一点在一线城市尤为突出。而“直男”意向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个不爱和平、不爱合作、不爱和谐的人,仿佛与主流背道而驰,与人民为敌。
可是谁又想与人民为敌呢?要从头算起,还是现在的生存逻辑跟过去比变化太大了,而且太快了,快到一代人根本反应不过来去调整自己。
想想我小时候,还有亲戚家需要靠“压水井”这种重体力来获得日常用水,而如果一个男人那时候跟你讲和平、合作、和谐,并不能让家里有更多的水可以用,男人对家人的温情体贴观察入微,对解决家里的头等生存大事毫无帮助。那个年代的生活太粗糙了,每天一睁眼就得面对需要专注、狠绝、霸道才能做成的事儿,说白了,那就是直男的生存土壤。
如果一个从小内心自洽、行为没有受到抵制的直男,如今不幸走入了一线城市,就会突然被指指点点,自身赖以生存的性格特质变得格格不入,周围的人和环境,都要求直男能够进化,或者回老家去。这是挺残酷的一件事,但生存对谁来说都残酷。
在我看来,直男,是一种社会责任驱动的生物。而这里说的社会责任,是过去生活经验和所受教育的产物,不一定具有扩展性,也不一定符合当前情景。直男要完成进化,适应新的社会生存逻辑,首先需要把注意力从自己已经建立起的诸多“责任”里暂时抽离出来,用心体会一下哪些“责任”已经过时,而哪些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无力承担。
举个例子,对亲近之人的安全给予保护,这就是一种很多情景下并不适用的责任。比如在上海,生活基本上是十分安全高效的,各种安全风险已经达到极低的程度。直男需要保护家人的安全吗?在我看来大部分情况是不需要的,或者说需要付出的努力很少。但有的直男,却为自己能提供保护的特质沾沾自喜,不分情况地去施展,还偏要人买账。
比如我的一位女性朋友,自己去体检,她的男朋友明知她医生出身,还要跟着去帮忙,美其名曰“你遇上问题也好有个帮手”。这种操作,把自己弄的像个跟屁虫,把对方看成生活不能自理的弱者,而说到底还是为了表演自己,可惜片场走错了。这就是对责任认知产生偏差带来的尴尬。
而有些责任,直男是体会不深的。比如说提供情感价值。两个不熟悉的直男交流,往往流于表面的技术性问题,很难触发对方的情感连接,仿佛就是“情况就是这样,你自己体会吧,体会不出来就是你的问题”。如果碰巧俩直男还是语言套路不太相同的,那往往是鸡同鸭讲,讲了白讲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还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想想远古直男们的狩猎,和近代工业生产时的机械化工作场景,确实不太需要复杂的、带有情感编码的交流。然而现在不一样了,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中,人的感受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一个简单粗暴的指示出现,不太能够驱动人把事情做好,充其量只是做了。描述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像讲一个生动的故事那样,说得对方情感有所起伏,才能达到效果。
直男的进化,任重道远,这需要他们有眼界、有见识,能认清现状,打破自己坚实的自我,重新构建一个自我。如此一来,才有可能跟更广泛的世界发生连接,更深刻地嵌入人类社会,获得自由和幸福。有学者管这个过程叫做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第一座山让人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意识,而第二座山让人放下自我,去追求超越个体的生存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