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唐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和王昌龄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常建做过盱眙县尉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归隐途中经过王昌龄入仕前的住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此诗通过对诗人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开头这两句选取了隐者常见的溪水、孤云意象,清澈的溪水杳杳不知流向何处,隐居者身处高山之上,只有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与其相伴。可见隐居环境的清静幽雅,白云象征了王昌龄的高风亮节。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抬头看着松树梢头微微露出一弯新月,清明的月光照来,那样多情有趣,犹如王昌龄清高飘逸的情趣。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王昌龄的住所是多么的简陋,仅是几间盖着茅草的亭子,夜晚在月光清辉的照耀下,洒下重重叠叠的花影,种草药的院子里长期没有人来往,已经滋生出了许许多多的苔纹。
结尾两句,诗人写自己心生向往,也想要谢绝世俗生活,来西山与鸾鹤为群,以此表明自己隐居世外的心意。这样清幽脱俗的环境,让人顿生隐居之意,这可说是情随境迁。
这首诗诗风冲淡秀丽,神清气朗,境界幽远,在盛唐时被誉为山水诗的名篇,到了清代更是受到了“神韵派”的推崇。
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网友评论